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诗文谈片】
作者:向以鲜
每当秋风轻拂,秋色渐浓,我就会想到杜甫关于秋日的诗,尤其是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写于夔州的《登高》。这一年,诗人已经56岁。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一诗,从内容到形式都近乎完美,在中国诗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明代诗歌批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写道:“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在中国古典诗歌题材中,登高可谓具有母题意义。《诗经》中就已出现登高诗《魏风·陟岵》,民间的歌者将登高与怀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为登高这一行为赋予了忧伤而美丽的色彩。
杜甫喜爱登高,青年时代就写下《望岳》,显示出诗人不同凡响的视野与胸襟。不过,在杜甫众多的登高诗中,堪与《登高》相比肩者,唯有写于成都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思古伤今、关注时代的《登楼》,同《登高》一样,也是杜甫七律中的压卷之作。正如清代杜诗学者王嗣奭所评:“此诗妙在突然而起,情理反常,令人错愕……言锦江春水与天地俱来,而玉垒云浮与古今俱变,俯视宏阔,气笼宇宙,可称奇杰。”
如果说《登楼》的起句很突然,那么《登高》的起笔则堪称陡峭,如同天风海雨逼来,不给读者留下任何延宕和喘息的机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以整饬的节奏出现,不仅上下句对仗,句内亦自对。
插图:燕翁
与秋高气爽的秋日景象不同,峡中的秋天有着动人心魄的不同寻常处:壁立千仞的峡谷两岸挤压着气流,使贯穿其中的风势远远强劲于平坦开阔之地;在峡谷中抬头仰望苍穹,天空显得格外高远、不可及。“风急”与“天高”,意味着外部世界的强烈变化和广阔无垠,这样的场景会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助,从而对外部的不可控力量心生敬畏。接着,诗人由触觉、视觉转而切入听觉——“猿啸哀”。猿的哀鸣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将自身的哀伤情绪投射到了猿猴的鸣叫之中,形成一种悲戚共鸣、天人合一的效果。
或许是诗人觉得这样的风景太过惊骇,于是次句出现了比较温情的画面:“渚清沙白鸟飞回。”清新的色彩随着飞鸟回旋的身影不断扩散,生命的气息弥漫开来,如同宣纸上的彩墨。但是,温情背后仍然是寂寥和空虚——鸟儿飞舞盘旋的画面描写,益发衬托出诗人内在的漂泊感。鸟儿有自己的巢穴,而自己的家在哪儿呢?陶渊明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此刻的杜甫,觉得自己是一个无庐之人。
站在高处,视野自然更为开阔,可望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登楼》诗的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样,《登高》的颔联也写得惊天动地。前者之春光后者之秋色,前者之透亮后者之苍茫,它们将汉语的表现力推向了极致。“落木”不仅是落下的叶子,也包括枝条。明初诗人刘基在《杂诗》中就说:“叶落枝亦尽,愁闻蜻蛚吟。”以“萧萧”状枝叶的败落,仿佛是广角的慢镜头,不仅呈现了“落木”的姿态,还隐含着“落木”的声音。以“滚滚”写长江的奔流,同样具有声色之美。清人王士禛提醒人们注意这两处叠字:“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如杜子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是也。”
枝叶从树上落下,也从屈原的《九歌》中落下,从湘君的忧伤中落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无边的落木和滚滚的江水,无不意味着事物的悄然变化——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流逝,美的流逝。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长期四处漂泊、疾病缠身,很容易给人带来孤独感和对宿命的无奈。杜甫在诗中曾多次使用“万里”一词,通常是以广阔无垠的背景衬托自身的微渺与悲情,如“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中原有兄弟,万里正含情”。长时间远离故土和亲人,杜甫感到天地间仿佛只有他一个人。杜甫的“作客”是被动的,无奈的。诗人在《江月》中所描绘的场景“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与《登高》甚为接近,只是不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悲中有壮、哀中有力。
枝叶会落下,江水必东流,人将会老去,这是自然法则。“繁霜鬓”,不仅象征生命的自然节律,也代表着一种安然与泰然。然而“苦恨”两字力挽千钧,这是一位决不屈服的诗人!在观照与思索中,诗人的生命觉知再次被唤醒。“不眠忧战伐”“秋风病欲苏”,杜甫的心中,始终放不下家国、社稷,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
全诗最后由造化回归自己的身与心,从天地回到了一杯浊酒:“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犹如一面响鼓,最后的收音轻而准,入耳,入心。
诗人在夔州写过一组《九日五首》,现在只存四首(一首七律三首五律),另一首不存,去哪儿了呢?宋代蜀人赵次公认为,不是被弄丢了,而是被人移出来,变成了《登高》。为什么会移出呢?因为这一首写得太好太突出了,其光芒完全盖住了另外四首,所以编纂杜集的人将其从组诗中抽离出来。理由也充分:一则写作的时间地点一致,二则几首诗的意绪是连贯的。
九日登高,目的在于赏秋览胜,本应带来轻松愉悦的心情。然而杜甫独自一人登高远眺后,有了一场浩大的情感体验。
秋日登高所见的风景,是大自然的风景、时序的风景,也是人生的风景。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5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