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育时代强师,夯强国之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育时代强师,夯强国之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09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作者:张茂聪(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即将到来的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就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统筹优化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更是奠基民族未来的战略性工程。

育时代强师,夯强国之基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教师带着一年级新生参观校园。新华社发

  举旗定向,思想铸魂

  推动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根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加强政治理论武装。应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的政治理论学习机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师日常教育之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全方面、多层次的专题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深刻理解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不断增强教师群体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树立坚定不移的教育理想信念,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要加强党组织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组织运行方面,按照“双带头人”的选配标准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积极吸纳青年人才、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充实党员教师队伍,将政治标准纳入教师行业标准,完善教师入职、培训、考核全过程政治把关机制;在实践运行方面,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置于优先发展地位,着力构建“体系化培养+科学化遴选+专业化发展”的多维机制,并将其深度融入学校教育全链条、覆盖各学段教师培养全过程。建设一支理论素养深厚、育人本领高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应有之义。

育时代强师,夯强国之基

97岁的叶连平在安徽省和县卜陈村“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给学生上课。新华社发

  固本培元,德润仁心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也是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生命线。师德师风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以教育家精神为思想引领,以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相统一”为核心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加强教育,涵养高尚情操。教师教育应将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工作常态化、系统化融入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并持续创新教育模式,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如将新教师入职宣誓与老教师荣休仪式相结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入职“第一堂课”以明规正纪,以优秀老教师的荣休仪式传承师德正风,明确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精神底色与根本坚守。

  立规明矩,明确行为底线。严格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操守。健全师德失范行为警示警告、通报查处制度,以“零容忍”态度严惩违反师德行为,形成强大震慑。通过反面典型警示教育,起到以案明纪、以案说法的效果,引导教师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明确标准,完善评价体系。系统凝练教育家精神关于师德师风的具体要求,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师工作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年度履职尽责考评体系,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和荣誉体系,以师德楷模激励并带动全体教师坚守职业本色,确保良好师德师风在办学治校各环节和教书育人全过程中实现制度化、长效化、常态化落实。

  优师强师,精进提质

  推动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培育教师授业解惑、启智润心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以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打造助力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创新格局。

  构建协同育人生态。要强化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中的“主力军”地位,积极探索并推广“双导师制”“订单培养”“协同提质计划”等创新方法,构建多元协同的教师教育新生态。在跨校协作方面,破除院校壁垒,鼓励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开设高质量教师教育培训课程,结合院校特色探索“学科+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各机构开展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等系列培训。在协作职责方面,通过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明确不同教师教育主体的优势特色与权责边界,建构政府、高校、行业协会、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实践基地等全方位主体协同的教师教育框架。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革新教师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方式,让教师教育成果惠及教育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支教帮扶工作,优先建强乡村教师队伍以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优化学科结构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建立教师分系列发展体系,优化教师分类评价方式,畅通教师分类发展通道,激发教师创新创造活力。创新教师管理模式,拓宽优秀人才引进渠道(如兼职、返聘),深度推进“县管校聘”,推动教师编制岗位统筹配置和跨域流动,实现师资共享,切实解决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

  把握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的时代机遇。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拥抱数字革命,培育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力,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纳入战略性规划,系统构建新时代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方案与评价体系。此外,需格外注重教育数字化伦理规范,引导教师树立“技术服务于人”的正确理念,有效提高教师数智思维能力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防范“数字依赖”危机的滋生。

  尊师惠师,强基重教

  推动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夯筑起全社会尊师重教、敬师爱师的生态。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面向未来,更需要结合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的推进,通过推行系列尊师惠师举措,着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展现教师精神风貌。采用立体化传播的方式开展系列活动,表彰具有时代精神、育人成效卓著的优秀教师楷模,大力宣传“特岗教师”与优秀银龄教师,彰显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潜心育人的崇高形象。赓续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全社会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师以从教为荣、民以助教为乐”的良好风尚,让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加强惠师权益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支持“优师计划”师范生职后学历提升,做好“国优计划”毕业生从教政策支持,为教师提供政策举措、惠师权益、职业档案等多样化咨询与服务。健全教师待遇保障制度,落实好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保障政策,统筹做好高中、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依托教联体建设,有效引导家长和社会理解、支持教师工作,依法严惩侵害教师权益的行为,推动落实乡村教师住房政策,切实维护教师群体的职业尊严与合法权益。

  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回归教书育人主业。一方面,要着力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严格规范各类活动进校园审批管理,建立准入清单与负面清单,科学研判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教师额外精力损耗;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协助教师完成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等活动,提升教育教学的精准度与整体效能,使教师摆脱繁重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从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研究、学生发展、价值引领。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9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