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数十载开拓信息科学 一辈子潜心培育英才——记2025年“最美教师”钟义信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数十载开拓信息科学 一辈子潜心培育英才——记2025年“最美教师”钟义信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0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唐芊尔 光明日报通讯员 曹茜文

  1974年5月19日,一份凝聚着数位青年学者心血的信件,被呈送到周恩来总理的案头。后来,这封信成了点亮中国自主发展卫星通信事业的微光。

  风云流转,当年那个与同事联合写信的青年,几十年来始终专注于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将自己的心跳与国家脉搏紧紧相连。

  他,就是钟义信,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理论领域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之一,2025年“最美教师”获得者。

  1940年,钟义信出生在江西赣南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生活的磨砺赋予他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品格,他萌发出对新知识最朴素的渴望。毕业后,他选择留校,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学会信息科技,报效国家社会”的科研与教学征途。

  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国家最需要的科学前沿。

  1974年,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与国内技术突破停滞的困境,钟义信与同事敏锐地洞察到一丝生机。他们联名写下《关于自主建设卫星通信的可行性建议》:“关键技术已在各部门扎根,只要国家统筹协作,必能托起中国星!”1975年3月,上级批准了《关于发展我国通信卫星问题的报告》。自此,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通信建设工程扬帆起航。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2001年,钟义信出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为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出谋划策。2020年,他提出“人工智能范式革命”的重大创新理念,为该领域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注入了发展动力。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钟义信的课堂,总充盈着思辨的交锋与探索的激情。他不认为自己是讲台上的“灌输者”,而是要当学生智慧的“启发者”。一个复杂的信息理论刚讲完,他不会问“记住没有”,而是抛出一个个问题:“如果这个条件改变,结果会怎样?”“这个经典理论,在今天是否还完全适用?”……以此引导学生跳出书本,把被动“背书”变为主动“问学”。

  钟义信培养学生最看重的是“立德”的根基。讲述中国信息技术的飞跃时,他言语间洋溢的是对祖国崛起的由衷自豪;分析国际科技竞争态势时,他悉心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志向。他将爱党、爱国、爱校的赤诚情怀,与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然融入每一个教学案例、每一次课堂探讨,深植于学生心田。

  在学科专业建设的星图上,钟义信是眼光如炬的设计师。1986年,他敏锐研判信息化发展需求,建议设立“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2009年,他提交《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的建议,历经十余年推动,2022年智能科学与技术正式获批成为一级学科。

  钟义信说:“作为一名党员无论何时都要有使命感,人退休了只是岗位发生了变化,但是使命还在继续,还要奋勇向前,一如既往地贡献我微薄的力量。”

  当50年前那封泛黄信笺上的字迹与时下大模型生成的代码在时光长河中隔空相望;当“东方红”卫星的模拟信号与“中国芯”迸发出的量子比特在历史两端同频共振,钟义信以他半个世纪的坚守,在信息科学的苍穹上勾勒出一片壮丽星河。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 07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