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蒋波(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6月8日,仝涛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的文章,瞬间激起千层浪,学者们围绕“昆仑石刻”的争鸣至今没有停息。这个酷热的夏天,青海一如既往凉爽,但昆仑“很热”。
各方面的讨论,涉及“昆仑石刻”的真伪、石刻的命名、昆仑的地理方位、“昆仑石刻”的年代等话题。关于“昆仑石刻”的年代,又有秦朝、王莽时期、元明清之际等观点,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公布的“昆仑石刻”地处河源地区,距离秦都咸阳城、西汉长安城以及秦汉在西北所设郡县均有相当路程,秦人能否到达还存疑,王莽时期、元明清时期更稳妥。以上诸说孰是孰非,还难以定论。不过,对于另一个话题即“采药”,在战国秦朝之际则有史可考。
“家国信史——长江中游简牍文物展”中展出的里耶秦简。新华社发
由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战国秦朝之交我国社会发生了剧变,可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与此同时,社会进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变化,人们希望比之前活得更好更长久。当时盛行的长生、神仙学说就是这个愿望的曲折反映。而且,这并非只是贵族的追求,也是普通百姓的心声。编号为8-1094的里耶秦简记录了一位基层戍卒,名叫“去死”,“吏以卒戍,士五(伍)涪陵戏里去死,十一月食”(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第277页)。“去死”即“不死”。除此之外,里耶秦简中还有“去疾”之类的人名。它们的用意显而易见,就是期盼远离疾病,长生不死。
实际生活中,人们“长生”追求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医术来抵抗疾病,延年益寿。譬如里耶秦简中有治心痛、心烦、腹痛等疾病的药方,关沮秦简中有治痈肿、瘕病(腹内郁积)等药方。如此多的药方,首先需要药材的支持,因此采药是一个重要环节。生活于战国秦朝之际的隐士安期生,就曾长期采药、买药“海边”(《高士传》卷上)。
与上述务实方式不同,“长生”追求的另一方法是将希望寄付于遥远的奇山异境,寻找长生不死之药。《韩非子·说林上》记载,当时有人采到了“不死药”,并献给楚王。《史记·封禅书》也说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多次派遣使者入东海寻药。这些故事中的“不死药”未必可信,但反映了贵族们强烈的长生愿望。秦始皇更是长生不老的痴迷者,他派人采药的事迹也最为人知,如重金雇佣卢生、徐福“入海”求仙寻药;甚至借出巡的机会,“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
由上可知,贵族们特别是始皇帝采寻不死药,多是东向大海。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方士对东面海市蜃楼、缥缈仙山的夸张宣传,使得人们相信“蓬莱药可得”。那么,战国秦朝之际是否存在西向采药的行为?至少有这样的可能。《山海经》等典籍记载昆仑山很早就有西王母、“不死药”等传说,顾颉刚先生认为它们是昆仑神话的核心主旨,“保持长生不死,更是昆仑上最大的要求,他们采集神奇的草木,用了蔬圃的池水和四大川的神泉,制成不死的药剂”。“采集神奇的草木”就是传说中的采药。顾颉刚先生还指出,这个故事早为秦人所知,并在战国时传播至中原、山东地区,成为东海蓬莱不死神话的主要渊源(顾颉刚《〈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区 李运恒摄/光明图片
以上论断提供了诸多信息。首先,昆仑山、大江大川的神泉,与今天昆仑地区的特征较为吻合,知晓该传说的秦人西向采药不无可能。其次,这些传说对长生不老追求者具有足够诱惑,甚至直到汉代人们认为不死与昆仑密切相连,如郑州南关出土的西汉空心砖上有居于昆仑山的西王母、捣药兔(仙药)、长青树(长生)等图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南关外汉代画像空心砖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再次,不死药传说既然源于昆仑神话,学者提到的里耶秦简中的“琅邪献昆陯(仑)五杏药”,或许是因为当时人们发现西向“采药”山重水阻,极其不易,所以再构了一个东“昆仑”。从此以后,向东寻药者络绎不绝,采药故事形于昆仑而盛于东方。
当然,以上推测基于战国秦朝交通条件、地理认知的基础,西向采药究竟远行到了哪里?能否达到昆仑石刻所在区域?仍需要更多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支持。
稿件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郭超、陈雪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