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文化周末:致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文化周末:致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2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千字说文之“致雨”】

  作者:蒋志远(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光明文化周末:致雨

作者供图

  《千字文》以天地日月开篇,从寒暑星历讲到“云腾致雨”,反映了人们对天象的敬畏和对环境的感知。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和雨有关的节气就有“谷雨”和“雨水”,寄托了先民对降雨的期盼。《周易·乾》说:“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礼记·孔子闲居》云:“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孟子·梁惠王上》也有:“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先民很早就朴素地认识到了水汽循环的现象。《千字文》的“云腾致雨”,就讲述了云气升腾之后会导致降雨的因果过程。

  “致”字的本义是“送达”,并引申出“致使”的意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根据小篆“致”的形体分析说:“致,送诣也。从夊(suī)、从至。”“诣”表示达到,今天人们还用“造诣”一词表示人深造达到的程度。《汉书·武帝纪》:“其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颜师古注:“致,送至也。”“致赐”就是送达赏赐。今天“致敬”“致歉”“致函”中的“致”也是这个用法。古人在设计汉字时,往往遵循“形意统一”的原则。“致”字的本义,是由字形中的部件组合反映的。“至”在“致”字中既提示读音,又关联着字义。“至”和“致”是同源字,古文字中的“至”底部的一横象征着地面;其余部分则像一支倒插着的箭。箭射到地面,表示“到达”。而为了表示“使……到达”的意思,古人还在“至”的基础上增加表示动作意味的部件。“致”字右边,今天写成反文旁的字,古代作“夊”,是由古文字中脚掌的形态变化而来的。在西周金文中,“致”的右边是“人”,“人”和“至”会合出了“送达”之意。但值得注意的是,金文中“致”字右边的“人”,有两种写法:有的抽象描绘了侧面站立的人形;有的相对具体地加画了“人”的脚掌。战国以后,带有脚掌的“致”在秦国的文字中得到传承。在用于一般场合的秦隶中,“致”字右边原本与“人”黏合的脚掌已经分离并且朝下;而到了秦统一六国后,用于书写严肃文书的小篆中,“人”的形态则被省略,而脚掌变成了“夊”。许慎是东汉人,小篆是他能看到的规模最大的古文字字体,因此《说文解字》便依据小篆讲“致”字。汉语的词义发展,存在着一种“反向引申”的模式。比如“贷”的本义是“施予”,反向引申可以表“借入”。与之类似,“致”的本义是“送达”,而站在接受者的角度来看,这是招致和获得的过程。因此“致”可以引申为“招致”和“导致”的意思。“云腾致雨”的“致”,用的就是这个引申义。此外,“招致”还引申出“聚集”的意思。《周礼·秋官》解释“小司寇”的职责是“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汉儒郑玄注引郑司农(郑众)云:“致万民,聚万民也。”现代人熟悉的“致力”“专心致志”中的“致”,就是这个用法。

  “雨”是个经典的象形字,甲骨文的“雨”象征雨滴从天降落。天地无形,难以描绘,造字时往往用简单的横画来象征。“至”下的一横表示地,而雨上的一横则表示天。横画下的竖画,则表示雨点。其中上三竖画与横画相接后,人们又在字形上方增加横画作为饰笔,这就是后来“雨”字形体的来源。《说文解字》中从“雨”的字,多是和雨有关的自然现象,除了有雷、電(电)、雪、雹、露、霜、雾、霾,还有零(徐徐而下的雨)、霖(三天以上的雨)、霁(雨停)、霓(彩虹)、霰(颗粒状的雪)、霑(雨水浸润)等。

  现代人的语感多认为“雨”是名词,但古汉语中的“雨”往往是动词。“雨”古文字形体既可被解读为“雨水”,也可被解读为“下雨”。《说文解字》对雨的解释是“水从云下也”,即水从云中降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诗经·小雅·大田》有“雨我公田”,意思是“降雨在公田上”。此外,动词的“雨”还可以表示“像下雨一样地落下”。如《左传》中有“雨雹”“雨雪”,表示下冰雹、下雪;《淮南子·本经训》讲仓颉造字后出现了“天雨粟,鬼夜哭”的异象,“雨粟”就是下小米。苏轼《喜雨亭记》说:“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意思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

  雨,是天空写给大地的自然诗篇,是人们情感的催化剂。细细的雨丝落在文学家的纸页上,凝聚成穿越时空的生命感悟。他们写喜,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写怒,有“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写哀,有“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写乐,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杜甫在茅屋听雨,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济世之问;陆游在孤村听雨,激起“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戍边之志;苏轼在黄州听雨,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之怀;柳永在长亭听雨,感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别之愁。

  在漫长的古代,人们尽管认识到了云雨的转化,但往往只能通过迷信的手段祈求风调雨顺。《甲骨文合集》第12870号甲骨上就是商代人向神明询问降雨信息的刻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古代求雨的祭祀,称“雩”,《说文解字》讲:“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但是荀子在《天论》中指出:“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以唯物主义精神解释了降雨的客观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致雨”已经为科学手段所驾驭。气象部门利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掌握和预测雨情,在必要时还可向云层发射催化剂进行增雨、防雹乃至消雨作业,保障生产生活以及重大活动的顺利进行。

  “致雨”是人与自然互动历史的缩影。中国人在尊重自然的同时还将利用自然,让雨水滋养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2日 16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