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胶州茂腔:盛放的“胶东之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胶州茂腔:盛放的“胶东之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4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山河遗珍】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雪妍

胶州茂腔:盛放的“胶东之花”

茂腔传统剧目《南京》演员定妆照。

  初秋夜晚,暮色四合,山东青岛胶州市市民广场灯火渐起。74岁的国家级非遗胶州茂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梅香身着绣边戏服,一句“鳞刀鱼,赛银叶,旁边走的蟹子灯,扭扭嘴的海螺灯,一张一合的蛤蜊灯……”婉转唱腔响彻夜空。舞台上,《赵美蓉观灯》的经典桥段正在上演,青衣水袖翻飞如蝶,老生髯口飘动似风,台下从白发老者到垂髫稚童,都沉浸在这独特的艺术魅力中。

  被誉为“胶东之花”的茂腔是一种流传在胶东半岛的地方剧种,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由民间说唱艺术“肘鼓子”演变而来,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最初,艺人们肩挑锣鼓,走街串巷,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表演。到清末民初,茂腔融合了胶州方言韵律与民间小调特色,形成“一声唱出千古事,一调饱含故乡情”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胶州最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一。

  “一台茂腔戏,要经编剧、作曲、排演、舞美等十余道工序打磨。”在胶州市茂腔剧团训练厅内,胶州茂腔市级传承人王琼正带领弟子们排练传统茂腔戏《桂花亭》。她手中的曲谱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四平”“二板”“散板”等不同板式记号。王琼介绍,胶州茂腔的唱腔极有特色,女声婉转清丽如黄莺出谷,男声浑厚苍凉似松涛拍岸,尤其擅长表现家庭伦理、民间故事等题材。其表演程式吸收了民间秧歌的韵律,台步轻盈灵动,手势细腻传神,“扇帕功”“水袖功”等绝技更是堪称一绝。在服饰装扮上,茂腔戏服融合了胶东刺绣工艺,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多取材于当地花卉纹样,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胶州市会议中心大剧院,市茂腔剧团正在上演新编茂腔剧《邓恩铭》。伴随着板胡悠扬的前奏,演员们的唱腔时而激昂如战鼓催征,时而低回如泣如诉。后台里,年轻演员李旭正在紧张地勒头包头,她告诉我们:“传统茂腔讲究‘唱、念、做、打’四功,光是‘唱’这一项,就要练气息、咬字、韵味,没有十年功根本拿不下来。”台下观众席里,青年观众王琳正用手机录制精彩片段,她说:“小时候跟着奶奶听茂腔,觉得咿咿呀呀听不懂,现在才发现这唱腔里全是家乡的味道。”

胶州茂腔:盛放的“胶东之花”

胶州市文化馆举办的“非遗夏令营”教学茂腔。

  每年暑期,胶州市精心举办的非遗夏令营里,茂腔教学总是最受欢迎的项目。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盯着传承人手中翻飞的扇帕,跟着板胡的节奏学唱《桂花亭》选段。8岁的小男孩周子墨举着迷你水袖,模仿着老生的台步,唱腔里带着胶东方言的软糯,逗得一旁指导的老艺人脸上笑开了花。

胶州茂腔:盛放的“胶东之花”

茂腔走进上合示范区实验幼儿园。

  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校园实现了有效传承、蓬勃发展和再度重生。“我们专门编写了适合学生使用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录制了教学视频,委托职业学校专门招考了三批茂腔戏曲班,选取年轻、基本功扎实、有潜力的学员进行专门培训,共同培育茂腔专业人才。”胶州市文化馆馆长范立恩介绍。

  如今的胶州大地上,茂腔艺术正以多元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在胶东国际机场的文化展厅,茂腔摆件亮相“齐鲁非遗”展区;在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文化广场,农闲时节的茂腔表演总能吸引十里八乡的村民;在胶州市本土啤酒节的舞台上,茂腔与现代流行音乐跨界合作引发阵阵喝彩……

胶州茂腔:盛放的“胶东之花”

茂腔演员在胶州市少海板桥镇拍摄“二十四节气”新媒体作品。

  “茂腔是胶州人的精神家底,只要守正创新,这门艺术就永远有生命力。我们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非遗+文旅’‘非遗+教育’‘非遗+数字’的立体传承体系。”胶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孙展说,古老的茂腔在继承与创新的双轨上奔流不息,在板腔丝弦的交响中,写下充满活力的时代新篇章。

  本组图片均由胶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4日 10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