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杨贵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出“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为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城市生活空间是指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类空间场所的总称。它具有多层级、多类型的特点。在层级方面,它既指城市级别的中心广场、大型公园、商业步行街等,又包括社区层面的小公园、街角小广场等;在功能类型方面,它既指各类公共建筑和场地,又包括各类住宅及其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在权属类型方面,它既指具有公共属性的各类公共空间,也包括私有属性的各种消费空间、居住空间、就业场所等。因此,城市生活空间的品质决定了城市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使其成为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空间的总体品质已有显著提升,但区域之间、城市内部存在差距,城市生活空间的布局均衡性和设施质量还有待提升。切实提升城市生活空间的品质,须以系统思维进行统筹谋划,并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建设好现代化人民城市,离不开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当前,全国各地抓紧落实《意见》要求,立足城市特点,把城市生活空间的“增量、提质”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区域协调、城乡融合,提升不同层级、不同类型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的均衡水平,缩小地区之间城市生活空间品质差距。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在建设用地基础上规划预留好提升城市生活空间品质的项目。其中,在设施布局上应保障好城市生活空间和优质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在宜居水平上应考虑不同年龄,尤其是“一老、一小”对相应生活空间功能和类型的不同需求。例如,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设施等存量房屋,把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需求向增加城市生活空间方面予以规划调整。又如,实施“好房子”工程,因地制宜推进老旧小区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增设社区食堂、社区养老和社区医疗设施,以打造“15分钟生活圈”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生活空间只有具备了文化内涵,才能产生空间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因此,在文化赋能上应努力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的精气神。在具体过程中,对于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活空间,应根据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人文内涵,加以创新改造,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与城市生活空间营造相结合。一方面使城市生活空间成为地方文化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把地方人文内涵具体转化为城市生活空间的特色风貌。只有这样,城市生活空间与当地精神文化生活才能融为一体、相互成就。
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的意义,就在于这种“共同缔造”本质上蕴含着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好房子”和完整社区既是生活空间,又是精神家园。在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尊重当地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考虑经济水平和建设条件,通过深入访谈调查和居民议事协商,确定亟待建设的生活空间项目,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例如,江苏南京秦淮区小西湖社区以“小尺度、渐进式”为特色进行老旧城区改造,鼓励居民参与方案设计,根据院落位置、内部空间、个性需求等,以“一房一策”的方式进行院落改造,以更具颜值、更富活力的品质生活,彰显出城市文明与温度,为民生福祉加码,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