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深度“慢游”:年轻人旅行不赶场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深度“慢游”:年轻人旅行不赶场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6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青春如是】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年轻人已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旅行,那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浅层观光式旅游,在他们的生活里已成为过去式了。

  初秋清晨,26岁的旅行者冯怡睿站在江苏苏州平江路的青石板上,看着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河面。她和朋友甚至没有掏出手机拍照,只静静望着当地老人提着菜篮慢慢走过古桥,听着远处传来的侬侬吴语。

  “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不是看遍所有景点,而是感受它的呼吸。”冯怡睿在苏州待了一周,只逛了五六处地方,大部分时间都在老街区听评弹,和当地人聊天,学习苏绣,品尝地道的苏帮菜。

  早在两年前,《中国旅行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2023年版)》便指出,旅行消费呈现四种新趋势:小众独特、自在松弛、未知惊喜、深度在地,多数消费者旅游出行更注重旅行质量而非数量。如今,青年人更进一步,他们的旅游方式,是在脚步停留之处,与当地文化进行一场深度对话。

  “深度旅游是基于地域文化的、立体式的参与体验过程。”一些学者下了这样的定义。对当代青年而言,旅行不再是简单的空间移动,而是连接文化、历史与自我的体验,追求与目的地建立情感联结和文化共鸣。这,恐怕是一场旅游观念上的深度变革。

深度“慢游”:年轻人旅行不赶场了!

游客在浙江绍兴五泄镇体验当地特色的团圆饼制作。 新华社发

  从走马观花到深度在地

  在湖南湘西的深山里,25岁的博士研究生张哲文沿着酉水河,找到了一个僻静的土家村寨。这里没有成群的游客,只有错落的吊脚楼和绵延的茶山。

  清晨,他跟着村民上山采茶,学制茶工艺;午后,听老者用方言讲述土司时期的故事;晚上,参加篝火晚会,学跳摆手舞。“我不是匆匆过客,是个学徒。”张哲文在村民家中住宿,吃着家常菜,用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土家族的文化脉络。

  像张哲文这样的年轻人不喜欢“走马观花”,更追求对目的地文化的深度理解和体验。这种旅游方式强调游客与当地文化的互动和融合,而非简单地观赏和消费。

  在学者黄炜的《深度旅游模式下的旅游开发新方略》等文章中可知,不少学者发现,当前传统的旅游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游客需求,即使安排了民俗文化活动,那些“打打鼓、跳跳舞”的“表面文章”,也无法带给游客同频共振的愉悦。这类现象从客观条件上,催生了年轻人对更深层次文化体验的渴望和追寻。他们开始避开过度商业化的景区,转向保留原始文化特色的非旅游区。

  云南师范大学的熊剑峰、明庆忠等学者指出,“深度旅游是现代思想下旅游发展的趋势,是一种以人为本、彰显个性、追求认知、注重参与、以最终实现‘人’与‘地’合一的旅游行为方式”。这种观点,在很多青年人的旅途中得到佐证:

  95后教师李悦在福建旅行时,放弃厦门线路,选择深入闽西土楼群。她在永定的百年土楼里住了三天,学习制作客家米酒,听老人讲述祖先南迁的历史。“每一座土楼都是活的历史博物馆,但你需要停下脚步、静下心来,才能领略到。”李悦在旅行日记中写道,真正的文化体验需要时间沉淀和情感投入。

  在四川甘孜,一些年轻人尝试“义工旅行”,通过参与当地支教或环保项目,深度融入藏族社区。

  在江苏苏州,“非遗体验游”的年轻人跟随匠人学习缂丝等传统技艺,这些体验持续数天甚至数周,让参与者能深度学习手艺的基础技能。

  在陕西榆林,大学生参加陕北民歌研学之旅,跟着当地歌手学唱,了解民歌背后的历史。

  “当我们在黄土高坡上放声高歌时,突然理解了这片土地的人为什么能唱出如此豪迈的歌声。”学生王鑫感慨道,“这种理解是任何观光旅游都无法给予的!”

  从看“大景点”到重“小确幸”

  “我不再带着任务清单旅行,而是让自己像本地人一样生活几天。”刚从云南大理回来的小茹这样描述她的旅行哲学。在她看来,旅行的意义不再是观看“外在美景”,而是“在异乡找到内心的宁静”。

  这种追求心灵满足的旅行方式,也是当代年轻人的新选择。他们通过旅行来舒缓心境、重获力量,在远离日常环境的过程中给自己“充电”。北京上班族轩宇坦言:“一线城市生活节奏特别快,压力也比较大。所以我不喜欢去节奏很快的地方旅行,会选择三、四线城市或城镇乡村,那里的节奏缓慢,我的心情也能得到放松。”

  这种转变体现了年轻人旅行动机的深刻变化。某互联网旅行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非遗手作体验”“星空露营”“城市漫步”等搜索量同比增长200%,其中90后、00后客群贡献70%的订单;年轻客群对“行程自由度”要求提升,80%的订单包含“可调整环节”。

  在云南香格里拉,28岁的程序员董泽在一家藏式民宿住了半个月,帮着民宿主理人照料花园。“我甚至想去帮旅行社的工作人员给游客牵马!”他告诉记者,“在平淡日子里做平淡的事,我找到了久违的内心平静。这种体验比任何购物消费都来得珍贵。”

  这种追求内在满足的旅行,让年轻人更注重旅行中的“小确幸”。在海南三亚旅行的王子轩最难忘的是“每天清晨或傍晚走在沙滩上感受着海水拍打双脚,坐在沙滩上放空自己的时光”。在他眼中,这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往往比刻意安排的行程更能触动心灵。

  相较爸爸妈妈那种非去著名景点不可、“朋友圈炫耀”式的旅游,王子轩更喜欢人迹罕至的戈壁、门可罗雀的山寺、冷门却有趣的博物馆。“不一定非要得到多少所谓的教育意义,看了多少文物,才叫有文化、有深度。让自己对世界有更真切的感知,让自己内心得到平静,同样是文化游,对吗?”25岁的王子轩这样问记者。

  的确,从“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的定义来看,“王子轩们”所崇尚的旅游观念,更贴近于“文化”本身。

  从个体体验到价值共创

  当深度旅游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其意义已不止于个人层面的体验,更延伸至对目的地社区、文化传承乃至社会价值的积极反哺。在这样的场景中,游客是文化的参与者、守护者,甚至是“共创者”。

  在贵州黔东南的苗族村寨,“文化记录小组”的青年游客,用相机和笔记帮助当地老人整理口述历史,录制苗绣制作过程,协助村民开设小型线上博物馆。“我们来‘感受’,也来‘做事’。”小组发起人陈念说,“行动来自一个想法:有没有一种可能,在旅行中还能为这个地方留下什么,而不只是带走?”

  通过旅行与远方的人、事、地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结,实现自我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双向滋养——这样的故事,在青年人的深度游中已开始出现。越来越多旅行者选择支持本地经济的小型民宿、家庭餐馆,购买由当地人手工制作的工艺品,而非流水线生产的纪念品。他们会主动参与垃圾清理、动物保护等公益旅行项目,在享受旅途的同时,回馈目的地。

  曾在四川旅游时参与环保义工项目的赵琳认为,“我们和当地是互惠的,我们带来关注和资源,当地带来文化和智慧。这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成为年轻人分享深度旅行体验、传播在地文化的重要渠道。他们发布美景美食,也讲述背后的故事——一位坚持古法酿醋的老师傅、一座即将消失的古老村落、一段鲜为人知的地方历史。这些内容往往能引发广泛的关注和共情,甚至带动一批批“同频者”前往支持,形成良性的文化传播循环。

  有研习旅游伦理的学者指出:“新一代旅行者正在重新定义‘旅游’的价值边界。他们通过深度参与和情感投入,实现了从‘自我满足’到‘社会贡献’的跨越,这是一种旅游行为的伦理升维。”

  从这个角度看,深度旅游不再只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它体现了当代青年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对生活质感的追求、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正如一边做志愿者一边旅行的青年人吴皓所说:“最好的旅行,是让你既看见世界,也被世界看见——不是作为游客,而是作为一个人。”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6日 12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