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博物馆珍藏,见证北大考古百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博物馆珍藏,见证北大考古百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6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校馆弦歌】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王鲁婧

  初秋九月,燕园草木犹盛。北京大学西校门以北鸣鹤园,矗立着一座典雅端丽的两层高庑殿顶建筑——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这是无数访客来校必去的“打卡地”之一。今年暑期,山西太原小学生李博楷慕名而来,进校后参观的第一个景点便是这里。“有这么多以前没见过的陶器、石器,太长见识了!”他兴奋地说。

  古色古香的建筑背后,蕴藏着厚重的历史与学术底蕴。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我国高校第一所现代化博物馆和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于1993年5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有石器、陶器、铜器、瓷器等万余件藏品,其中大部分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和见证北京大学考古百年历程的学术收藏。

  自建成开放以来,博物馆秉持“考古传递理性,艺术激励创新”的理念,先后举办了“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吉金耀河东——山西青铜文明特展”等以考古、艺术为主题的百余项展览,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展览风格。

  日前,记者再度走进这座文化宝库,恰逢“北京大学考古100年考古专业70年特展”举办。一件件文化奇珍映入眼帘,熠熠闪耀——

  有东汉末期的佉卢文井阑石刻,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证据之一,1924年由北京大学教授马衡在古都洛阳发现并带回北京;

  有腹微鼓,矮圈足的西周中期铜簋,是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参与的山西省天马—曲村遗址发掘中出土的;

  有憨态可掬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鹰形陶鼎(复制品),原件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58年于陕西华县考古实习时所获,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记者发现,展品主要来自北大旧藏和北大考古参与的田野发掘项目。这亦与北大考古专业的雄厚实力与历史积淀紧密相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介绍,1922年,现代考古学刚刚传入中国之际,北京大学即在研究所国学门设立考古学研究室,迄今已有百年。1952年,北京大学成立中国高校中第一个考古专业,迄今已有70余年。1957年,北大考古开始独立开展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在实际考古工作中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并始终视之为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北大考古在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累计获评39项,在‘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获评16项。”沈睿文说,百年来,北大考古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大师:马衡、向达、苏秉琦、宿白、邹衡、吕遵谔、严文明、俞伟超、李伯谦……他们桃李满天下,北大也成为中国考古学家名副其实的摇篮。

  如今,新一代北大考古人已成长为学界中坚,继续引领中国考古学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

  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张海、宁超利用新技术,在山东傅家遗址证实了4750年前由两个母系氏族组成的村落,为恩格斯与摩尔根的母系社会理论提供了关键东方实证,对研究人类文明起源意义重大;

  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赵昊,长期负责带领北京大学三星堆考古队参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支撑;

  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曹大志,主持北京大学周原遗址考古工作,发现先周时期最大建筑王家嘴一号建筑及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为理解周原城市发展过程以及西周都城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

  考古文博学院博雅博士后李佳胜,是福建安溪青阳下草埔遗址考古执行领队。该遗址是我国首个科学系统考古发掘的宋元时期块炼铁遗址,完整揭示了沿海冶铁业的生态链及宋元时期安溪地区特有的冶炼技术,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实证资料。

  百年积淀,星光闪耀。万千珍藏,薪火相传。

  展望未来,沈睿文语气坚定:“北大考古将服务国家需要,立足科研前沿,在田野中寻求真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不断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6日 07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