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禄丰硝烟里,中国“龙”挺直了脊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禄丰硝烟里,中国“龙”挺直了脊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7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

  光明日报记者 黄小异 徐鑫雨

禄丰硝烟里,中国“龙”挺直了脊梁

云南禄丰世界恐龙谷 禄丰市委宣传部供图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山河,还蓄谋摧毁中国的科学命脉。古老的文明与野蛮的掠夺展开了无声的较量。

  这一年初冬,一个日本人闯进北平协和医院娄公楼新生代研究室,声称要找杨钟健。这个日本人装出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希望杨钟健去日本“讲学”,但掩饰不住那股子侵略者的蛮横倨傲。

  杨钟健为什么会被日本人盯上?

  时年40岁的杨钟健是蜚声中外的地质学家、考古学家。他的论文《中国北方之啮齿类化石》是第一篇由中国学者撰写的古脊椎动物学的学术著作。此外,他还领导裴文中、卞美年、贾兰坡、李悦言等中国学者发掘了“北京人”遗址。

  日寇盯上他还有另一层含义:妄图阻碍这些科学家的研究,在国际上丑化、矮化中国。

  意识到危险逼近,杨钟健毅然告别妻儿,离开北平,历经半年辗转,抵达云南昆明。在这片红土高原上,流传着“龙骨”(恐龙化石)的传说,正等待被他证实。

  很快,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主任,杨钟健开始领导云南的地质和古生物化石调查工作。

  为了躲避日寇空袭,他和同事们迁至瓦窑村的一个废旧关帝庙办公。他们用泥巴糊住透风的墙壁,找了几个装煤油的废箱子拼起来当办公桌椅,在“起接屋顶漏雨水,坐当脚底空穴风”的艰苦条件下,开启了我国恐龙研究的新征程。

  1938年冬,滇缅公路在禄丰施工,当地工人在县城西北沙湾一带发现了“龙骨”。卞美年将这一消息迅速电告杨钟健,二人立即组织科研人员开始了正式的发掘和研究工作。

  两个多月的野外采集工作在战火与艰难条件下展开——时而“飞机声外有炮声交作”,时而“有隆隆轰炸机声……残垣破屋不忍睹”。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凭借着对科研的执着,最终采集化石40余箱。

  经过初步分析,杨钟健和卞美年发现大部分的化石是恐龙骨骼!而且,这些恐龙化石和在中国其他地方甚至国外找到的恐龙大不相同——1939年暮秋,他们再次前往禄丰继续发掘。

  为更好观察沿途地质、及时发掘化石,从昆明到禄丰,团队决定步行。百余里的路,一行人走了八九天,其间或连日阴雨,道路泥泞;或遇大山,“上下辄数百米,道路崎岖,过于蜀道”。即便如此,一行人无一掉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此行在禄丰发掘到我国第一具完整程度达70%以上的恐龙化石遗骸!要知道,在古生物学领域,同一个体化石完整度达30%已属难得。

  更重要的是,把这两次发掘的材料加以整理和研究,他们了解到,这些化石所处的地层并不是一般产恐龙的侏罗纪、白垩纪地层,而是三叠纪最上部。

  杨钟健将最完整的恐龙化石命名为“许氏禄丰龙”。属名“禄丰”取自化石发现地,种名“许氏”则献给他在德国留学时的导师许耐教授,感谢其在中国古生物研究方面的帮助与指导。

  1939年至1940年,杨钟健在昆明瓦窑村相继撰著了《禄丰恐龙之初步观察》《禄丰恐龙化石发现之经过及其意义》《许氏禄丰龙之再造》等研究论文。

  科研在继续,战火也在蔓延。一年后,研究人员不得不迁往重庆北碚。

  1941年1月,许氏禄丰龙化石在重庆北碚装架完成。走进展厅看到高大的整具恐龙化石,很多人流下了眼泪。在当时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同其他科学事业一样,几乎完全为外国学者所垄断。而许氏禄丰龙从发掘、修复、研究到装架展出,全由中国人独立完成。谁能想象,抗日烽火中,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成熟与独立!

  日本人扼杀中国科学研究的阴谋没有得逞!

  如今,这第一具由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恐龙化石标本,存放在北京中国古动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杨钟健于195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所研究描述的脊椎动物化石有近100个新属,超过200个新种。1978年9月,81岁的杨钟健还坚持去庐山参加第四纪冰川现场会议,并作了一生中最后一次地质旅行。

  …………

  88年后,“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来到云南禄丰。

  “恐龙”如今已成为禄丰最闪亮的名片。漫步街头,随处可见以恐龙为主题的装饰与元素,仿佛穿行于史前与现代交织的时空走廊。

  昔日发掘地,现已成为云南禄丰世界恐龙谷,茂密的绿意中点缀着形态各异的恐龙雕塑:或仰首向天,或俯身休憩,或作搏斗之势,或呈凝思之态……栩栩如生、生动非凡。

  进入遗址馆,70余具装架的恐龙化石令人震撼。在一具许氏禄丰龙前,一名约莫七八岁的小学生仰着头,小嘴张得圆圆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被庞大身影深深吸引。

  我们蹲下身,笑着问他:“你知道‘许氏禄丰龙’是谁发现的吗?”

  他摇了摇头说:“这个……我不太清楚。”于是,我们便聊起杨钟健的故事。

  听着听着,他的眼神从好奇变成了专注和敬佩。他小声说:“杨爷爷在打仗的时候都没有放弃找恐龙,好厉害!”随后他想了想,很认真地看着我们说:“回到学校,我要在国旗下讲给学校的同学听……”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7日 04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