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传承科学理念 焕发勃勃生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传承科学理念 焕发勃勃生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8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太阳从赤山东畔升起,朝霞撒在赤山湖上,成群的水鸟翩飞,勾勒出一幅江南初秋的生态美景图。2025年9月10日,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填补了江苏长江以南地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

  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的水利工程,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目前秦淮河上游重要的灌溉与防洪调蓄工程,灌溉面积7.7万亩。

  记者走进赤山湖灌溉工程展示馆,一批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来参观。复原版东汉龙骨水车等珍贵展品,通过多元展陈手段,系统呈现了赤山湖的千年治水文化。而在赤山闸畔,智能监测系统与水则碑并肩而立,古老河道与现代水利设施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赤山湖的前世今生。

  “它时间足够久、规划足够好、管理足够出色。”赤山湖灌溉工程申遗团队负责人、河海大学教授陈菁告诉记者。赤山湖是秦淮河上游唯一的一个蓄水湖泊,至今仍然是南京防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赤山湖灌溉工程在平原圩区通过筑塘成湖、双重蓄水和双向水闸调控,有效缓解了低洼地区易涝易旱问题。

  陈菁介绍,赤山湖灌溉工程的调蓄体系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人治水的前瞻智慧。利用句容特殊地势,创造性地以“低乡蓄水、高乡壅水”的“三维治水体系”,实现全流域调蓄,其科学理念至今仍在灌溉、防洪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目前,在13项赤山湖灌溉工程遗产中,有8项仍在发挥原有功能。

  雁栖岛上的磐石水则示意模型,表明宋代先民“春夏七尺、秋冬四尺”的科学用水规范。配套的“湖条”管理制度更显超前:设立专职“湖长”进行网格化管理,制定围垦红线,创新“传食田”保障维护经费。这些记载在史书上的规章,与当代“河长制”“生态红线”理念高度契合。“赤山湖灌溉工程不仅用‘水则’控制水量,还控制围垦面积,非常了不起。”陈菁评价道。

  “申遗”成功意味着保护责任更加重大。近年来,句容市通过关停宕口、搬迁污染企业、建设展示馆等举措持续推进赤山湖生态治理与功能拓展。如今,这里已创建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形成融灌溉、生态、科普、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体系,举办了千人骑行、冬泳节等活动,焕发勃勃生机。截至2024年底,赤山湖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开展各类研学、科普宣教活动300余场,入选中国科协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与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

  沿湖的村民明白,守护赤山湖,就是守护自己的美好生活。每到节假日,赤山湖就热闹了起来。“村里的老人、孩子,城市的年轻人,一有时间就来湖边散步、看风景,很是舒服。”附近的村民王广富说。此情此景,让人感慨,千年灌溉工程在新时代正谱写着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8日 15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