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一泓清水泽润京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一泓清水泽润京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8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见闻】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单语嫣

  九月的北京,天高云淡,阳光洒在永定河畔,水面泛着粼粼波光。记者走进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付家台村,探访刚刚获评“2025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

  在门头沟区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展览馆,展板上的黑白照片与泛黄图纸无声讲述着从三国时期到今天的治水故事。“这不仅是北京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更实现了京津冀地区零的突破。”北京市水务局规划管理处工作人员赵羲月介绍。

  “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是由公议沟等5条古灌渠以及周边的古井、古泉等众多遗存,共同组成的灌溉系统,历史上最大灌溉面积达6.6万亩。”门头沟区水务局水资源科科长王健告诉记者。

  在付家台灌渠引水洞处,记者看到洞口上方,藤蔓交织,水滴从岩石缝隙间缓缓渗出,在地上汇成一圈圈细小的水纹。

  “永定河有‘善变、多沙、多水患’的特点,古人就创造了‘无坝引水、堰控调沙’的方法。”王健指着渠道说,汛期让临时水坝冲毁防淤积,次年再重建;采用逆坡供水、顺坡排沙,靠地形实现自流灌溉并自动清淤;甚至用淤灌造田,把水害变成了水利,体现了化害为利的人水和谐智慧。

  在渠边,付家台村村主任付天增正蹲在石阶上,双手捧着一捧清水说:“我们村约1000亩地靠这条渠灌溉,从小麦、玉米到现在的果蔬,都靠它滋养。京西的特产如京白梨、苹果、核桃等,都因这一灌溉体系的润泽而得以盛产。每年开春,我们都会组织清淤,二三十个壮劳力,把渠道清理得干干净净。”

  一旁的付家台村第一书记王楠接过话茬:“每户2到6亩地,管理好的果园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通过岁修和清淤,村里的田地都能直接引水,这是我们村的‘水之脊梁’。”

  在门头沟区付家台中心小学,孩子们拉着记者的手,兴奋地介绍着自己的“小天地”。

  “这是我们的湿地系统,用古灌渠为种植区供水!”

  “我们种了太空种子,要参加北京市比赛!”

  付家台中心小学教师彭洁帆介绍:“学校将古灌渠引入校园,形成了一个湿地系统。学生们在劳动实践中亲自参与栽种、浇水等环节,不仅学会了农作物与花卉的种植技巧,还了解了古灌渠的水利原理与历史价值。”

  “就在今天,我们接过了这份荣誉!这是世界对其历史、科技、文化价值的认可,更是京西水利文化走向世界的起点。”王健表示。

  未来,北京市水务部门将以此次古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契机,依托智慧水务平台,推进动态监测与科学管理,并将古灌渠保护与永定河综合治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有机结合,推动打造“水脉+文脉”的北京水文化融合示范带。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8日 15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