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孙子兵法》的主题及思想体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孙子兵法》的主题及思想体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0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孙子兵法》的主题及思想体系

演讲人:钟少异 演讲地点: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 演讲时间:二○二五年五月

《孙子兵法》的主题及思想体系

钟少异

  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军事历史、军事技术和军事思想研究,编著有《安邦大略——中国历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论析》《孙子的战争智慧》《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研究》《古兵雕虫——钟少异自选集》等。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作为我国古代兵学的重要典籍之一,它在军事历史及军事科学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次讲座,我们将围绕《孙子兵法》影响后世的主题及思想体系展开讨论。

  全书的主题

  学习《孙子兵法》,我个人认为,能否把握住全书开卷的《计篇》中两个判断句很关键:第一句是“兵者,国之大事也”;第二句是“兵者,诡道也”。这是孙子开宗明义提出了他对于战争的基本论断、基本定义。我们学习军事理论首先就是要了解战争的基本定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拿到古文语境中可以译作“战争者,政治之延续也”,这与孙子的上述两个判断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孙子早于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2000多年就总结出对战争的这两条判断,点透战争本质,可以说是极其深刻且精辟的。

  在《计篇》中,孙子提出了第一个著名论断:“兵者,国之大事也。”紧接着,他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道、天、地、将、法。这五大因素又可释为七个方面的具体情况:“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是由这些方面情况综合决定的,而不是单单取决于军事力量。因此他主张一个国家在进行战争之前必须先对敌我双方这些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和计算,以判断战争胜负的情势,然后再作出慎重的决策。为此他特别提出了“庙算”的概念,这里的“庙”指代古代帝王议政的朝堂,“算”即计算,所谓“庙算”就是指国家领导层级对战争的战略分析和评估。孙子认为一个国家投入战争之前其统治者必须先进行战略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慎重决策,这就是“未战先算”原则。孙子的战争思想首要就是从“国之大事”高度出发,对战争进行总体运筹和谋划。后世观之,孙子所提出的以上观点都属于战争运筹和战争谋划的范畴。

《孙子兵法》的主题及思想体系

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复制件),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藏。光明日报记者杨飒摄/光明图片

  然后,孙子又提出了第二个著名论断:“兵者,诡道也。”于这个论断之下,孙子次第列举作战用兵的12种具体方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并且孙子将这些方法总括为一个军事作战基本原则——“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些内容都属于作战问题的范畴,与之前论述“兵者国之大事”时的宏大战略视野和理智审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了孙子极其机动灵活的作战指导思想。

  从后世军事学角度观之,孙子关于“兵者,国之大事也”的论述属于战争运筹和战争谋划,关于“兵者,诡道也”的论述属于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这两个领域也正是《孙子兵法》整部书论述最多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孙子兵法》的主题一是战争的总体运筹和谋划问题,二是作战问题。“兵者,国之大事也”“兵者,诡道也”这两个著名的论断实是全书的点题之笔。

  全书的结构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一下《孙子兵法》全书的结构。

  第一篇《计篇》是全书总纲,在这一篇中,孙子对全书要讨论解决的两个主题——慎重周密地谋划战争和机动灵活地作战用兵,分别作了纲领性阐述。

  第二篇至第四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主要围绕“兵者,国之大事”即战争的总体运筹和谋划问题展开论述,孙子站在“国之大事”的高度,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为根本基点,提出了一系列大战略思想。如《作战篇》的“兵贵胜不贵久”思想;《谋攻篇》的“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伐谋伐交”思想;《形篇》的“先胜而后求战”“修道而保法”思想。为什么说这些属于大战略思想?《作战篇》讲速战速决时,孙子说“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这显然是指影响国家整体利益的战争总体的速久问题,并非具体战役、战斗层面问题;《谋攻篇》讲“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伐谋伐交”等思想时,孙子说“必以全争于天下”,相当于强调这是“争于天下”的大战略;《形篇》讲“先胜”思想,强调要通过“修道保法”即通过政治和法治等方面的根本性手段来培植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从而使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把握敌人的衰败时机出手战胜之,这同样涉及国家竞争、国家对抗的大战略,而不是战役、战斗层面的做好战前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等具体问题。

  就这三篇的研读而言,我认为把握《形篇》的“先胜”思想最重要。孙子把“先胜”又称为“易胜”,他认为先要把国家和军队的力量经营好了、成为强者,而对手却因经营不善导致国家和军队衰败了、成为弱者,强弱对比悬殊之下再把握恰当时机,就能够较为容易地战胜敌人,这就是孙子强调的“先胜”——“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是“易胜”——“善战者,胜于易胜”。此处孙子还做了一个比喻:“先胜”“易胜”的态势就如同“以镒称铢”,镒铢都是古代重量单位,镒是二十四两,铢是二十四分之一两,孙子认为“先胜”“易胜”的态势就如同在平衡秤的一端压着二十四两(镒),另一端则只放了二十四分之一两(铢),一旦有了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无论是“不失敌之败”果断出手快速战胜敌人,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迫敌屈服,主动权都完全在掌控之中。因此可以说,孙子眼中的“先胜”实际既是“速胜”也是“全胜”的基础,没有“先胜”的实力基础就没有速胜,更谈不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切都是虚无;一旦有了“先胜”的实力基础,则一切皆有可能,如何选择可以说完全主动。

《孙子兵法》的主题及思想体系

山东博物馆展出的春秋时期书刻工具。新华社发

  后人曾把孙子和孙膑做比较,认为孙子“尚智”,孙膑“贵势”。孙子在《形篇》中却提出“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也就是说,对于善战者而言,从他的胜利中并不能看出有什么智慧之名,也看不出有什么勇武表现,他就踏踏实实把自己的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从根本上经营好了,等待敌人衰败下去的最佳时机一击即胜。

  从第五篇《势篇》开始,孙子围绕“兵者,诡道也”这一论断讨论作战用兵具体问题。在这一篇中,孙子首先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个概念就是作为本篇篇名的“势(作战态势)”。石头从山上滚下之所以难以阻挡,就是因为借助了落差巨大的险峻山势;而激流之所以能够冲走石头,也是凭借落差形成了强劲的冲击力。孙子认为,进行军事作战也要使军队形成像高山之巅的石头、悬崖峭壁的激流那般的态势,这才能够迅猛发挥出它的全部能量。第二个概念是“节(行动节奏)”。雄鹰一击之所以能准确有效地搏杀鸟兽,不仅靠其高空俯冲而下的猛烈之势,更靠出击时的迅疾速度和短促节奏。孙子认为,军队形成险峻的作战态势,凝聚起全部能量后,其出击也应像雄鹰捕食一样,迅疾而短促,在短时间内猛烈地爆发出能量,使敌人仓促之间来不及反应和躲避。这是孙子提出的一个重要作战方法。

  为了更好地说明观点,孙子以他所生活年代威力最大的射击武器弩作喻。他说:“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孙子认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作战态势异常险峻,其行动节奏非常短促。这种作战态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强弩,这种行动节奏就像扣动弩的扳机。对这个比喻,我们现代人可以用相对熟悉的枪械来表述:严峻的作战态势就像子弹上膛的枪,已经积聚起了全部的能量;短促的行动节奏就像扣动枪的扳机,一触即发瞬间致命。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当一张已经箭在弦上且拉满的弩或一把子弹上膛的枪指向人时,人就会感觉到巨大的危险,这就是孙子强调的险峻作战态势的震慑威力;而当扣动弩或枪的扳机的那一刹那,只需要很微小的动作,箭矢或子弹立刻飞射而出,对手避无可避,这就是短促行动节奏的强大效果。通过对作战态势和行动节奏的论述,孙子将探讨的主题从战争运筹转向了作战问题。

《孙子兵法》的主题及思想体系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兵马俑。新华社发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元帅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第一任院长,在给高级班讲授“战役法”时,他专门选择了《孙子兵法》的《势篇》作为“战役法”课程的指导教材。刘伯承元帅在授课中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作战实践,对孙子有关作战态势和行动节奏问题的论述作了如下生动补充:

  中国南方有一种小飞禽叫“翠鸟”(别名叫“钓鱼郎”),全身绿色的羽毛,体长约15厘米,头大身子小,有一个像钉子一样的尖尖的嘴。它在水面上飞行,发现水中有鱼,就将双翅夹紧,依靠全身的力量,俯冲而下,如利箭入水,垂直扎向鱼。有时甚至能够抓到比它自身还大的鱼。《势篇》说“险峻的作战态势,短促的行动节奏”,就像这个鸟,冲下来很猛(势险),时间却很短(节短)。(见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在《势篇》中,孙子同时提出了中国古典战争理论中极为重要的一对范畴——“奇”和“正”。“正”或者说“正兵”,指常规的或意料之中的作战方法;“奇”或者说“奇兵”,指非常规的或出乎意料的作战方法。刘伯承元帅曾对这两个范畴做了解释:“什么是正兵呢?大体上讲,按照通常的战术原则,以正规的作战方法进行战斗的,都可以叫做正兵。根据战场情况,运用计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打敌于措手不及,不是采取正规作战方法,而是采取奇妙的办法作战的,都可以称为奇兵。”

  接下来,孙子用人的感官来诠释正奇战术原则的关系:“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孙子认为,乐音虽然只有五个(中国古代以宫、商、角、徵、羽为五音),但五音变化产生的音乐作品却可以令人听不胜听;颜色虽然只有五种(中国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为五种正色,其他都是间色),但五色变化之后的图画作品却可以令人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样(中国古人认为甜、酸、苦、辣、咸是五种基本味道),但五味变化产生的饮食产品却可以令人尝不胜尝;作战的方法虽然只有奇和正,但奇正结合后的变化却可以无穷无尽。奇和正互相转化,就像沿着圆环转一样,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端,无法穷尽。

  孙子关于奇正变化的观点充满了辩证的光辉。首先,他认为用兵的奇和正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本来是一种常规的作战方法,如果敌人认为你根本不可能采用这样的战法,而你却出敌不意使用此战法,那么此战法虽属正却发挥了奇的作用;反之,本来是一种非常规的战法,但如果敌人料到了你会使用它并有所防备,那么再奇的战法也无法发挥奇的作用了。对于奇和正的这种互相转化,孙子称之为“奇正相生”。其次,孙子认为作战方法的奇、正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理论上确实如此。虽然从历史发展来看,任何一个时代的作战方法都是相对有限的,但是通过运用时奇、正的复杂变化却可以是无限的。正变为奇,奇又变为正,循环往复,理论上确实没有终端。在孙子看来,用兵作战就是要利用作战方法的奇正之变,不断地出奇制胜,因此他才说:“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当然,通过战争史研究我们也能看到,战法的出奇制胜需要指挥员的创造力,而任何人的智力都是有限度的;战争是对抗的艺术,任何一方的战法变化都会受到对方行动的制约。因此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没有哪个天才将帅能够永远出奇制胜,正如毛泽东所说,“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孙子上述思想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战法领域奇、正变化理论上的无穷可能性,从而引导、激励军事指挥员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追求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的主题及思想体系

参加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的嘉宾在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宅兹中国数字化展》。新华社发

  刘伯承元帅就深受孙子思想的影响,他曾说:“正兵和奇兵,是辩证的统一,是为将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法则。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相生,变化无穷。”在他的作战指挥中,我们也能够领略到兵法的奇、正之变。1937年10月,刘伯承率领八路军129师在太行山区与侵华日军作战,先在山西省平定县的七亘村伏击战中一举歼灭日军辎重部队,此战过后仅2天,129师就在同一伏击地点再次设伏。日军则根据“用兵不复”的常规军事认知,判断八路军刚刚伏击得手后,在已经引起日军高度警惕的情况下,八路军必定顾虑日军重兵防备而不会重返旧地二度伏击,于是放心大胆让其辎重部队继续走原路线,结果再次遭到八路军痛歼。一般而论,重复行动确为军事作战所忌,但是刘伯承能够准确抓住日军的这种心理,用看似重复的“正”实现了“奇”,最终出奇制胜。

  孙子以《势篇》开其端,继之以《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均主要论述作战问题。其论述总体来看由一般而具体、由普遍而特殊,前两篇主要讲作战的一般性、普遍性思想和原则,随着篇次的推进,涉及的作战问题越来越具体。其中第六篇《虚实篇》提出了孙子作战思想的两个基本点:一是主动性,“致人而不致于人”;二是灵活性,“因敌变化而取胜”。其他各篇广泛论述了一系列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军争篇》主要讲作战中的争取先机之利问题,《九变篇》主要讲作战中的机动变化问题,《行军篇》主要结合地形论述军队的机动和驻留问题,《地形篇》专门讲军事地形问题,《九地篇》主要结合军事地理论述对敌国的进攻作战问题(“为客之道”),《火攻篇》则专门讲以火攻敌问题。这几篇论述的作战问题,一篇比一篇具体,一篇比一篇针对性强,共同构成了孙子的作战理论。

  第十三篇《用间篇》专门论述情报问题,这对于战争运筹和作战用兵而言都是重要的基础。在《孙子兵法》中,使用最多的一个字是“知”字。无论是论述战争运筹还是作战问题,孙子都反复强调“知”(即了解情况),包括与战争和作战相关的各方面情况。孙子把“知情”视为一切战争和军事行动的基础,因此本篇又具有一定的总结性。

  在上述结构中,与战争运筹和作战问题相结合,孙子还充分阐述了他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和有关将帅问题的丰富思想,涉及军事领域方方面面的广泛问题,由此建立起了具有鲜明特点且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军事理论体系。

  孙子的战略思维

  纵观《孙子兵法》对战争相关问题的论述,整体上都保持着理智、冷静、审慎的态度,从中看不到任何简单、轻率、粗暴的言论。《孙子兵法》中虽然没有讨论战争观的专门篇章,但当孙子论述其战略、战术思想时,却处处体现出慎重对待战争的基本精神。我认为,《火攻篇》中的一段话集中反映了孙子战略思维的这一倾向: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兵法》的主题及思想体系

游客在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及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吉金耀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青铜器精品展”上参观。新华社发

  通过这段话,孙子不仅提示了战争的重要性,而且清醒地阐述了战争的代价、战争的危险性及危害性。《孙子兵法》中一再强调战争关系国家生死存亡,多处谈到了战争对社会的扰动、对国家的耗损,以及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这种理性和良知使孙子坚决反对情绪化地处理战争问题,力主审慎地对待战争。正是基于这个态度,孙子主张应认真研究和深入了解战争,正如《孙子兵法》总领全书的名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正是基于这个态度,孙子提出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著名原则,主张把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作为兴师用兵的根本前提,把战争手段作为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同时,孙子还对为将者提出了“静幽正治”的要求,强调将帅必须具备冷静、理智的品质。唯有保持冷静和理智,才能够做到审慎。

  正是因为《孙子兵法》,中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战略理论体系。清代陈澹然曾总结出流传甚广的名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也可以作为《孙子兵法》中关于战略思维总体性特点的精辟总结:在思考战争问题时,孙子并非简单地就事论事,或局限于狭窄的作战范畴,而是以广阔的宏观视野审视战争,谋求从全局和总体上把握战争,强调要重视决定战争胜负的多方面因素并进行综合评估和运筹;强调把战争手段和国家实力培植、外交联盟斗争相结合,通盘谋划,以最低代价达成“全胜”目标;强调通过国家内外多方面的努力,综合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以形成对己有利的战略态势,“先胜而后战”;强调在“安国全军”的总目标下把握战争,把战争视为达成国家安全的一个手段,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由《孙子兵法》肇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维突出体现了总体性的特点,这使中国古代战略思想在理论上呈现出高屋建瓴的非凡气势,具有世所罕见的宏观洞察力。

  小结

  如同其他先秦古籍一样,《孙子兵法》从文本来说在后世流传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简编错乱等情况,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孙子兵法》,仍较完整地呈现了两千多年前孙子的军事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对于后学者来说,理清孙子的军事思想整体脉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孙子兵法》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0日 10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