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雅俗之间现生机——任薰《花鸟四条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雅俗之间现生机——任薰《花鸟四条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1 03: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藏品的故事】

  作者:张海法,系浙江美术馆研究策划部副主任

  任薰(1835—1893),字舜琴,又字阜长,杭州萧山人,清代杰出画家。其父任椿和兄长任熊皆在画坛享有盛誉,任薰自幼受环境熏陶,展现出对艺术的强烈兴趣。他博采众长,在人物、花鸟、山水等领域皆有深厚造诣,画法灵活多变,新意迭出,与任熊、任颐、任预合称“四任”,是“海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这件藏于浙江美术馆的《花鸟四条屏》创作于1879年,每幅纵166厘米,横36厘米,是任薰花鸟艺术的代表之作。

  2016年,中国台湾画家傅狷夫的家属向浙江美术馆慷慨捐赠其珍藏的99件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其中就包括这件《花鸟四条屏》。傅狷夫1910年生于浙江杭州,是开拓台湾水墨新境界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海外享有极高声誉。他生前始终心怀故土,却终未能如愿归乡,于2007年在美国辞世。为完成傅狷夫先生的遗愿,其家属自2010年起先后四次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他的作品与藏品,倾尽所有。这些捐赠的藏品,不仅凝聚着傅狷夫先生的艺术追求,更寄托了他对家乡的深切眷恋。

雅俗之间现生机——任薰《花鸟四条屏》

花鸟四条屏(中国画) 任薰 浙江美术馆藏

  任薰所处的年代正值晚清社会风云变幻之际,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强烈冲击,文化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但此时的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商业繁荣,文化交流频繁,会聚了众多文人墨客、形形色色的艺术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这种多元的文化环境为“海派”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任薰身处其中,其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浪潮的影响。从《花鸟四条屏》中可以看出,他在技法层面将双钩法与没骨法相结合,在勾勒花卉鸟兽轮廓时,线条遒劲有力,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而在渲染色彩时,又能做到浓淡相宜,使画面层次丰富,生动逼真。这种技法的创新,为后世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海派”花鸟画技法的多样化发展。

  在风格塑造上,任薰的花鸟画突破传统束缚,注重取景布局的巧妙构思,善于营造富有意境的画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更为重要的是,任薰注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捕捉,善于将自然中的花鸟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正如这幅作品,无论是灵动的禽鸟,还是娇艳的花卉,都仿佛具有了情感和灵魂,让观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影响了“海派”众多画家的创作理念,使得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让“海派”花鸟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此外,任薰在艺术传承和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弟子,其中的佼佼者如任伯年,二人师徒情谊深厚,在艺术之路上携手共进,为“海派”艺术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师徒二人的艺术成就对“海派”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各种艺术元素,使“海派”艺术呈现出多元、创新的局面。

  《花鸟四条屏》作为任薰花鸟艺术的经典之作,承载着他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才华。傅狷夫将其捐赠给浙江美术馆,让这件作品得以在故乡的土地上继续散发艺术的光芒,使更多人能够领略到任薰艺术的魅力。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傅狷夫的捐赠是对家乡文化的一种深情回馈,是对艺术传承的一种使命担当。任薰与傅狷夫的艺术创作,虽风格各异,但都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们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美好世界,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1日 12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