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自然教育,传递知识更激发热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自然教育,传递知识更激发热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0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自然教育,传递知识更激发热爱

讲述人:西宁植物园科普宣教与对外交流部负责人 齐新章

  【自然笔记】

  光明日报记者王雯静、万玛加采访整理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西宁野生动物园(以下简称“西野”)要花这么大力气做自然教育?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参与其中,行动的前提是教育引导公众正确看待自然、对待自然。

  自然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不仅能够吸引公众关注自然,更能成为环境保护机构践行自身宗旨的突破口。就拿西野来说,过去我们更专注于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和科学研究,科普和教育的职能并没有被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

  如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对社会大众而言,同样需要一个了解自然的窗口。尤其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下,自然教育能够通过提供非功利性的自然体验,帮助公众实现心理调适和情感平衡。

  相比全国那么多动物园,西野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如何才能实现科普效益的最大化呢?我们背靠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从2012年开始,我们尝试做新媒体账号,希望能够借助网络平台提高青藏高原本土物种的知名度,在动物园科普宣传方案中,首次明确了科普和公益两条主线。

  用雪豹“傲雪”的口吻写虚构小说《公主日记》是我们的一次成功尝试,但现在看来,这次尝试的结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内容不够好,而是当时的受众群体太少,大众对高原物种了解不多,自然也不会主动关注。正如野生动物保护学者珍妮·古道尔所说的,“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

  为了让大众了解这些野生动物,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把救护野生动物的全过程公布在网络上,用拟人口吻讲述高原动物的生存故事……经过10年的积累,一只又一只高原动物出了圈,雪豹成为当之无愧的“动物明星”。今年我们救护的两只雪豹幼崽——“凌小蛰”“凌小芒”,许多游客专门为了它们,不远万里来到西宁,就是想看看这两个曾经在生命线上挣扎的小家伙,如今怎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毫不夸张地说,“凌小蛰”“凌小芒”为西野带来了惊人的流量。“流量”意味着它们“被看见”了,“被看见”正是“了解”的前提。如果你曾为“凌小蛰”恢复健康而欢呼、为“凌小芒”的悲惨遭遇而落泪,那看到其他雪豹遭遇类似情况时,你也会感同身受,并愿意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我已经看到评论区有网友提出建议:“能不能在当地投放鸽子、兔子或小羊,让野生雪豹活得更好?”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行动的意愿,只是还不知道如何正确行动。

  引导公众正确对待自然同样是自然教育的关键一环。在我看来,“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中的“会”字有两种解读,一个是“要去做”,一个是“怎样做”,我们不但要关心野生动物,还要正确地关心野生动物。

  比如在“凌小蛰”救护初期,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凌小蛰’还能不能回归自然?”对此,我们在科普短视频、慢直播中都做了解释:“‘凌小蛰’的神经受损很难完全治愈,又因为它受伤时年龄太小,完全没有学会野外生存技能,即便恢复后也不满足放归自然的条件。”经过近半年的科普,现在一些网友已经成为我们的“编外”科普员,主动帮忙解释,这说明我们在自然教育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未来,我们还希望找到合适契机,借助“凌小蛰”“凌小芒”的流量,为野生雪豹种群保护项目募集保护资源,如果大众能因为它俩支持保护项目,那么这将是一个极其成功的自然教育案例。

  今年我们还做了新的尝试——把猞猁“天线宝宝”从救助到野化放归的全过程整理记录,写成《教一只猞猁忘记动物园》。不仅记录了猞猁与西宁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故事,还介绍了雪豹、兔狲等珍稀高原野生动物,以及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就。让我欣慰的是,这本书的销量和影响力出乎意料的好。这说明通过多年科普宣传,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已经深入人心,自然教育形成了闭环——野生动物保护机构通过行为影响公众,公众观念转变产生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又让更多人接受到自然教育的理念和知识。

  目前,开展自然教育的广度深度都还不够。在这个阶段,存在争议、讨论、探索、尝试,甚至失败和教训都是很正常的事。也有一些专业人士质疑我们在讲述“凌小蛰”“凌小芒”故事时过于情感化,从专业角度看这种质疑是合理的,但对于高原野生动物而言,科普的主要矛盾不是叙事方式,而是如何让公众把目光投射过来,开始了解和关心这个物种。不同物种的自然教育方式应有不同,例如大熊猫和荒漠猫,人人都了解大熊猫,但荒漠猫仍鲜为人知,那我们在科普宣传中就得在提高荒漠猫的知名度上下功夫。因此我认为现阶段需要相对宽容的环境,允许不同尝试,但也要把住专业的红线,所有的探索都是为了借助自然教育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和对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10年,我见证了自然教育从无人问津到逐渐兴起。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每当看到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芒,读到网友们真诚的留言,我就相信,我们正在做一件正确的事。自然教育不仅仅传递知识,更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而这,正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最坚实的基础。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0日 09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