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光明日报记者 张 胜
9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在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年,经过不懈努力,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黄润秋用“五个新”来概括“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全面开展排污口的“查、测、溯、治”,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溯源。
二是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2亿千瓦的煤电机组和9.5亿吨的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者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三是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实现新进展。我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共发现查处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都得到有效保护。
四是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十四五”以来组织开展了8批次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累计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4.4万多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77个,移交责任追究问题线索209个。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基本建立了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五是全球环境治理彰显新担当。继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推动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启动并运行“昆明基金”,有效提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
展望“十五五”,黄润秋表示,要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一是地域范围“全覆盖”。二是环境要素“全打通”。三是发展方式“全转型”。四是治理能力“全提升”。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和治理能力的短板,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等“组合拳”。
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黄润秋介绍,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围绕以高水平保护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涉及标准规范、精准监管、环评改革、市场机制、绿色金融等,积极培育和壮大绿色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全面落实分区管控制度,严把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准入关,将环评审批权限上收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实施台账式管理。“十四五”期间,全国“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环评数量不断增加,2025年上半年两项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
在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方面,健全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完成32项排放标准的制修订,以环境标准提升引领重点行业的绿色化改造、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更新,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此外,我国积极引领全球环境治理,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表示,中国发起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也始终发挥着稳定器、推动者、行动派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在应对全球塑料污染谈判中,中国致力于搭建桥梁、弥合分歧,积极提出建设性方案。
“过去10年,我们向多个国家提供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技术及标准规范,帮助他们完成清洁低碳转型。”郭芳说,今后,中国将继续秉持全球治理倡议理念,与各方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多贡献。
(光明日报北京9月19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