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生活中创造新美术——略谈王逊早期对国画改良的见解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生活中创造新美术——略谈王逊早期对国画改良的见解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1 03: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艺海钩沉】

  作者:王 涵,系文化学者

  2025年是我国知名学者、美术史家、新中国美术史学奠基人王逊诞辰110周年。

  王逊是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新旧合冶的大家,在文学、哲学、美学、敦煌学、民俗学、艺术理论、美术史与考古、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诸多领域皆卓有建树。特别是他创立了中国美术史学科和育人体系,泽惠至今。本期我们邀请数十年如一日辑佚王逊学术史料的学者王涵,追忆先生治学风范,启后学之思。

  1944年6月,美术史家王逊应邀到重庆的中国美术学院讲学。中国美术学院是此前徐悲鸿受委托用中英庚款筹建的,办学地点设在重庆磐溪。此时中国军队正在滇缅展开全面反攻,抗战已现曙光。王逊住在山城一座小楼上,写下一首名为《题空中楼》的小诗——

  ……窗下面有人走过/街的那边有外国的使馆/有一个很大的医院/有专替人做衣服的裁缝店/和一些莫名其妙的铺子/窗下面随时有人走过/有汽车飞驰过/有两三部载重的卡车……天上有云/窗里有人/不需要仰面了/举目一望/窗外就是天空/虽然楼并不高/但和地面总有相当的距离。

  诗的意象并不复杂:人在高楼,窗外便是无须再仰望的天空和云朵。将目光转而投向地面,那里是川流不息的市井,还有使馆、医院、替人作嫁的裁缝店,以及不知贩卖着什么的形形色色的商铺……它们叠加在一起,是“随时有人走过”的鲜活生活,是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栖身在这悬于空中的楼阁,“和地面总有相当的距离”——读到这里,联想到作者屡屡强调的“从生活中创造艺术”的主张,不难领悟这首诗的题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艺术、脱离了这片土地深厚传统的艺术,终究不过是看似美好实则虚无的“空中楼”。

从生活中创造新美术——略谈王逊早期对国画改良的见解

《美术》杂志于1954年发表王逊文章《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

  彼时,知识界都在讨论复兴中国文化的问题,这是战后重建、民族自立的根本。像王逊所在的西南联大,为纪念五四运动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包括请冯至讲“新文艺中诗歌的收获”,朱自清讲“新文艺中散文的收获”,沈从文讲“新文艺中小说的收获”,闻一多讲“新文艺与文学遗产”等。“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要创造新文化,这是当时主流知识界的共识。但在求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争论,即如何看待“传统”的问题。

  在美术领域,彼时争论最多的是国画改良。“革新派”主张用西方技法改造国画、建立起“新国画”;“国粹派”则强调要全力保护和光大“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逊在西南联大作过一次题为“中国美术传统”的讲演,他说现在大家都很关心国画的前途问题,但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忧虑国画会不会衰落,艺术失去创造,注定要“走上枯寂死灭之路”。他认为中国美术有两个传统:一是书画所代表的士大夫美术传统,一是在民间生生不息的工匠美术传统。前者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所谓“传统”是错综分合不断发展的,如晚近创造的新美术“国画”,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后者则包括雕塑、建筑、工艺等,这一传统“表现广、成就多”,却长期被忽视,是特别值得珍视的传统。这次讲演对中国美术史的现代体系建构有着特别意义,一方面是将更广大领域的民间美术、工艺美术纳入中国美术史的大雅之堂,体现出他的“大美术”的整体观;另一方面,他再次强调了艺术的创造性问题。

从生活中创造新美术——略谈王逊早期对国画改良的见解

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印行王逊著《中国美术史讲义》。

  关于国画改良,王逊彼时还写过一篇《表达与表现》,指出中西艺术本源不同:在西方,艺术源于模仿,这是“表达”的任务,而“中国艺术从一个相当早的时期起就讲神韵,讲境界,不再琐细地解决表达方面的问题。例如透视的讲求,在以表达为主要目的的西洋绘画中很重要,在中国画家是不追究的。”他强调艺术从本质上讲是“表现”,“无所表达而只有所表现的就可以算是欣赏的可能的对象,但有所表达而我们未理会其表现的就不能成为艺术”,在他看来,单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或“写实”并不是艺术。可见,他不赞成用西方“再现”的方法——如当时有些人大力提倡的“写实主义”来改造国画。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王逊早期对国画改良问题的基本见解:他反对“革新派”用西方技法改造国画,同时,他也不赞成一味因袭临摹古人的“国粹派”,因二者本质上都是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传统的“空中楼”。他主张美术家应从广阔的民间、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创造新美术。

  1948年,朱自清写过一篇《文物·旧书·毛笔》的随感,提到他和王逊的一段对话:“连带着想到了国画和平剧的改良,这两种工作现在都有人在努力。日前一位青年同事和我谈到这两个问题,他觉得国画和平剧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勉强去改良,恐怕只会出现一些不今不古、不新不旧的东西,结果未必良好。他觉得民间艺术没有得着发展,我们倒也许可以促进它们的发展。”朱自清谈到,我们的新文化新艺术的创造,得批判地采取旧文化旧艺术,士大夫的和民间的都用得着,外国的也用得着,但是得以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为主。

  这段对话,也是对王逊彼时艺术见解的一个旁注。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1日 09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