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山河遗珍】
光明日报记者 刘 习 陆 健
“永安溪长又长,一年四季水哗啦啦响。”坐在永安溪的竹排上,74岁的崔秀华忍不住放声高歌一曲,嗓音清脆透亮,曲调婉转悠扬。曲罢,崔秀华说:“我们仙居山歌就是这样,见山唱山、遇水唱水,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
仙居山歌非遗进社区公益培训活动。图片由浙江仙居县委宣传部提供
崔秀华是仙居山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8岁就开始接触仙居山歌的她,在滚烫的字词和铿锵的曲调中见证了家乡山水和人文风貌的焕新。“就像当地人的‘母亲河’永安溪,之前村民们吃饭、洗衣、灌溉都靠它,如今成了漂流、游玩的好去处。”
仙居山歌的起源目前无据可考,但作为古越国属地,仙居山歌具有越地山歌“越调”的共性,又兼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台州市仙居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因“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得名。仙居县境内群山环抱,永安溪横贯东西,众多支流将全县分割为30余个河川和盆地,境内有“十里不通音”之说。仙居山歌也因此更具吟诵性,加之方言演唱,其声也别、其言也特,自成一格。
“仙居山歌就是我们生活的歌,抒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感情。”崔秀华介绍,山歌有小调、民歌、号子等不同类别,小调是大姑娘在家里绣花或洗衣服时哼出的曲调,号子是民工在山上劳作时嘿吼嘿吼的叫喊声。“可别小瞧了这歌,喊出来了工人们才能劲往一处使,干劲也更足了!”
仙居山歌表演团走进当地小学。图片由浙江仙居县委宣传部提供
从爱山歌、唱山歌,到研究山歌,契机来源于2002年当地举办的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仙居山歌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又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讲述性,我们几个常年唱山歌的姐妹被召集起来一起训练参加比赛。”崔秀华回忆道,那时她把记忆中的歌谣唱出来,专业老师对词曲调进行记录。她也开始广泛收集当地的民间山歌,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定调谱曲。
那些深植乡土的故事和质朴感人的情感被慢慢收录。如今,65首仙居山歌收录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仙居卷》,其中7首被选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
同样因比赛结缘,后扎根仙居山歌唱演研究的,还有仙居山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崔美平。“当时我在文化馆工作,听到山歌说的是家乡话、唱的是仙居事,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崔美平说,仙居山歌中记录的山水、山民的故事让她着迷,“对我来说,仙居山歌是情感的表达,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到野外喊一嗓子,整个人都会好起来。”
仙居山歌表演团在神仙居景区演唱仙居山歌。图片由浙江仙居县委宣传部提供
她们对仙居山歌的热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也在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中,看到仙居山歌的未来。“现在我们都忙得嘞!”崔秀华说,她已经收了6个徒弟,现在每周还会到白塔镇第二小学给孩子们教唱山歌。崔美平也是如此,她每周还会参加乡镇文化馆的“文艺绿道”培训,“原本只开放了15个名额,结果到场有40多人!”她边说边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她们正在创排山歌情景剧《那山那水那人》,精选了近三十首经典山歌,将当地方言、童谣等民间艺术元素巧妙融入其中,通过说唱与情景表演的方式,再现山民劳作、爱情故事和民俗活动。“仙居山歌以歌叙事、以歌明理,大家都愿意听、愿意唱!”崔秀华说着,又一首接一首地唱起歌来,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宛如歌词中那位出游的少女,活力十足,丝毫觉察不出古稀之年的气息。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1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