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魏琪嘉(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近日,来自“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信息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实现“量增”“质提”,预计5年增加值增量将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要门类,对稳定经济运行、促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都具有极为关键作用。可以说,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制造业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了扎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注入了强劲的前行动力。
制造业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发展成绩,是多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党中央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凝聚各方力量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为制造业持续增强内功、发展壮大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广大经营主体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不断提升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积累了宝贵的一线管理经验和技术改造经验,为技术升级和创新应用提供了重要平台载体。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孕育的市场需求,为制造业内部各个环节实现顺畅循环提供了关键支撑。此外,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又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碰头”,加之本土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高效,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制造业的需求、需要仍然较大,制造业向上向好发展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当前,在取得扎实积累的前提下推动引导制造业实现更好、更稳健的发展,关键是要把握产业发展客观规律,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大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激发各类要素活力。把制造业发展放在切实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大框架下,谋划好产业和竞争政策协同发力的导引路径,把相关政策落实落细。
推动传统产业做好改造升级“大工程”。这是事关制造业基本盘巩固的关键举措。传统产业量大面广,涉及生产加工制造业的方方面面,带动就业、提供产品,这类行业加快技术改造进程,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改造升级要紧紧围绕生产一线场景,服务生产实际需要,重点之一就是要切实做好技术改造,营造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技术改造升级的良好氛围。
画好新兴产业实现提质增效的“工笔画”。当前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是转向切实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行业管理能力和企业综合竞争力。发挥好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的作用,引导新兴行业加快发展壮大,切实提升影响力和对制造业发展的贡献水平。强化标准引领,总结好各类技术赋能、技术提升生产效率的场景,因地制宜、因业施策形成有效支持政策,促进新技术与新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同时,也要进一步规范好行业发展秩序,明确监管标准和事项,对行业发展反映出的共性问题要通过建章立制的长效办法解决。
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这是事关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路径方向。产品附加值提升的程度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达与否,因此,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制造业持续提升竞争力、找到新动能的关键。在品牌建设方面,探索本土品牌全流程、全周期培育管理,让企业切实感受到品牌建设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效益提升。以“制造+服务”“产品+服务”推动同一行业经营主体实现差异化竞争。重点探索在科技服务、工业设计、品牌运营、质量服务、现代物流、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实现“制造业+”,总结成功案例并适时加以推广,在具体的推广过程中,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形成示范效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服务型制造集聚区,与工业园区建设、制造业集群建设做好衔接。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