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陈瑶(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为解决“托育难”这一突出民生问题提供了政策指引,呼应了万千家庭对“幼有所育”的迫切期盼。加快织密普惠托育这张民生保障网,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城乡、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体系,成为打通育儿保障“最后一公里”的迫切任务。
普惠托育服务本质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政府在体系建设中承担着主导责任。“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列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这充分彰显出党和政府推动实现“幼有所育”的坚定决心。
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构建覆盖广泛、形式灵活、成本可负担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应在“普”与“惠”两个关键字上下功夫。
所谓“普”,是指扩大托育服务覆盖范围,促进区域均衡。当前我国托育服务体系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应重点补齐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托育服务短板,推动城乡间、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供给和空间布局应精准匹配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既要努力实现“随处可托”,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也要避免资源闲置浪费。例如,在浙江杭州、安徽合肥等地,许多科技园、产业园在规划之初就同步引入托育机构,让职工们实现“带娃上下班,省钱又心安”。同时,应创新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计时托等多种服务形式,更好地满足不同家庭的差异化托育需求。
所谓“惠”,是指降低服务成本,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高效盘活利用现有资源是重要途径。可以考虑充分挖掘社区中心、企事业单位闲置场地、幼儿园富余空间、医疗卫生机构等现有公共设施的潜力,用于发展托育服务。此外,还可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民办托育机构,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灵活性和多样性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公共托育服务的有力补充。
数智时代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创新动力。发展智慧托育模式,利用科技提升安全、质量和效率,实现服务可追溯、风险可控制、安全可预警,是提升托育服务整体水平的应势之举。
技术应用是智慧托育的基础。在普惠托育机构优先普及视频监控、环境传感、人脸识别门禁等基础安全智能模块,是保障场所安全与幼儿健康的有效手段。应加快建设区域性智慧托育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信息,提供“一键查询、在线预约”等便捷服务。例如,浙江拱墅区通过开发“养育照护一键通”应用,让家长能够便捷享受保健托育、体检预约、公益与培训等服务,显著提升民众的便利度和资源匹配效率。推广应用便捷的数字化工具辅助记录和分析幼儿情况,还能提升照护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技术的有效运用离不开人才支撑。将智慧托育系统操作、基础数据分析、信息安全规范等内容纳入从业人员培训和考核体系,有助于确保其熟练运用技术工具,提升服务品质。2025年4月,教育部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纳入本科专业目录,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既懂婴幼儿发展规律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有助于行业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提升。同时,为家长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与必要支持,降低智慧服务的使用门槛,让技术创新惠及更多家庭。
托育难题背后,是亿万家庭对“幼有所育”的深切期盼。普惠托育体系的完善程度,关系国家未来的活力与根基。以普惠可及为目标,以智慧创新为助力,加速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托育服务体系,才能真正打通育儿保障的“最后一公里”,让“幼有所育”的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项惠及民生、着眼长远的工程,值得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