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章正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日寇铁蹄践踏东北、华北……金瓯残破,家国蒙辱,文明蒙尘。
然而,一批艺术家挺起了傲岸的脊梁,或蓄须明志,或罢舞息歌,或嬉笑怒骂叱敌酋,红氍毹成了抗敌的战场。
“八一三”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日本侵略者力邀梅兰芳登台演出,试图利用其艺术影响力粉饰太平。梅兰芳携全家赴香港暂避。
1941年12月香港也沦陷,日寇又找上了门,威逼利诱,强迫他登台为侵略者“庆功”。为守护民族尊严,梅兰芳亲自斩断了如日中天的演艺生命,毅然蓄须明志。
北京人民剧场 朱丹摄/光明图片
蓄须,对于京剧旦角演员而言无异于自毁艺术生命。此无声举动胜过千言万语。为彻底断绝日寇的痴心妄想,梅兰芳请私人医生为自己连打了三针伤寒针,体温立即升到42度,昏昏沉沉,卧床不起。敌人派军医诊查后,悻悻而去。
他蓄须的照片传遍全国各地,极大地激励了各界民众的抗敌决心。
大家都知道,我国京剧有“四大名旦”,除梅兰芳外,另三位艺术家是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这三位,在国家危难时,同样展示了应有的民族气节。
据中篇评书《梅兰芳抗暴》描述:为鼓励梅兰芳坚守志节,程砚秋寄去了自己的亲笔字“罢舞息歌,务农励志,秋水长天,指心为誓!”
这位6岁学艺,不到10岁就登台演出的艺术家,唱念做打俱佳,人称“文武昆乱一脚踢”。日寇当然不会放过程砚秋,指名让程砚秋“唱义务戏”,用演出收入买飞机捐给日寇。
程砚秋拍桌大怒:“给日本人唱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这事,我程某人宁死枪下,决不从命!”
结果,义演的事泡汤了。
当然,小鬼子不会放过程砚秋。他创办的中华戏校,他主编的《剧学月刊》均被查封,电台也不许再放他的唱片。
一下子,他背负了巨额债务,不得不卖了大部分家产,拉着剧团四处演出还账。但他只唱给平民百姓听。敌人的堂会,宁死不去。
程砚秋这些举动,自然惹恼了小鬼子。1942年的一天,程砚秋外出演出归来,在前门火车站,被几个日伪特务拦住了。
他们把程砚秋带到一处偏僻的小屋,一进屋便不由分说开打。他们哪里知道,程砚秋练得一身好功夫,一人力敌七八个特务,打得他们不能近身。程砚秋瞅了个空子跳出屋外,闪入车站来往人流之中。
程砚秋知道,只要他还在唱,鬼子就不会放过他,便解散经营多年的剧团,一家人来到北京西郊青龙桥附近一个僻静乡村种地为生。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尚小云。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成立了伪满洲国,扶持溥仪做了傀儡皇帝。1932年3月,为举行所谓“登基庆典”,日本专门派人到北平,以每场酬金5000元的高价,邀请尚小云来“新京”演出。尚小云断然拒绝:“酬金确实很高,但遗憾的是我的身价不值那么多钱,更去不了长春。”
“尚派”的武戏把子功深厚,抗战时期尚小云先后排演了《梁红玉》《穆桂英》等剧目,在舞台上展现擂鼓助战、大破敌军等征战情节,表现了炙热的家国情怀和反抗精神。
荀慧生,是戏曲艺术的改革家,他破除传统局限,吸取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大胆创新。
1935年5月,荀慧生在武汉汉口大舞台先后演出《十三妹》《荀灌娘》《大英杰烈》等具有抗争、奋斗情节的大戏,鼓舞民族士气。他在代表剧目《丹青引》中,把亡国之痛、仇敌之恨表现得淋漓尽致。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荀慧生便前往前线慰问29军抗日将士。当他得知部队没有飞机抵抗不了日军的空袭后,回到北平便举办了七天筹款义演,多位名伶积极响应,参加演出活动,随后将筹得的善款慰劳前线将士。
抗战中,这样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很多:周信芳在艰难的“孤岛”时期,重组移风社,排演的《明末遗恨》《徽钦二帝》《文天祥》等充满家国情怀的剧目,深切表达了感时忧国之痛。常香玉在日寇攻占郑州、开封等地后,前往陕甘继续演戏,并捐出了大部分演出收入给抗日军队,她说“愿竭尽全力募捐,以尽天职”。
…………
今年9月18日晚,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大街74号的人民剧场。这个剧场不远处就是梅兰芳故居,众多戏曲艺术大师都曾在这个舞台上演出过。
与北京众多设施齐备的剧场相比,这座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剧场已显得有些老旧了,但这种老旧的环境,似乎更有一种令人陶醉的气息,把一代代艺术家的意韵风骨凝聚起来、传扬开去。
舞台上,来自国家京剧院的一群年轻演员,正在上演复排版现代京剧《北国红菇娘》,演绎抗日战场上东北抗联8名女战士面对日伪逼降,挽臂涉入乌斯浑河的英雄故事。
“宁赴寒江死,绝不屈膝生!”
激越的唱段和着掌声,在剧场里经久不息……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