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加强科技创新 推动营养健康食品多样化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加强科技创新 推动营养健康食品多样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2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院士谈大食物观】 

  作者: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食物供给有了更多期待。大食物观的核心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践行大食物观,正是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的变化趋势。大食物观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角度居安思危,确保国家食物安全,让老百姓既能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大食物观的提出,既是对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的准确判定,也为未来全行业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引。食品界应做好两件事:一是研发生产丰富多样的健康食品供消费者选择;二是教会消费者正确地选择食品,科学地搭配食物,使各种营养的摄入达到合理水平。

  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风味和健康双导向,既要好吃好喝,又要有益身体健康。风味是感性的享受,健康是理性的追求,好吃、营养、健康是关键。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营养健康食品多样化、功能专一化、风味可口的发展需求,提升食品的风味和营养健康水平。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作为营养与健康的重要载体,食品产业目前已进入以风味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膳食“三减”(减盐、减油、减糖)问题。油、盐、糖源自天然,是重要的营养素,是美味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食品的基础原料。“三减”原本是从老百姓健康出发提出的膳食策略,但当前对“三减”的不科学认识,可能导致新的健康风险。如,一些食品企业一味追求“三减”,却忽视产品营养健康属性的提升;一些人片面强调油、盐、糖的危害性,甚至将其妖魔化。这些现象既不利于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市场的健康转型。

  食品产业的发展,应该采用具有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质和原料,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的食物需求。比如,盐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减盐需要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咸味肽的研发和应用等,实现减盐增咸味。

  因此,在“减”的同时,少不了功能食品等新一代健康食品的“加”。“减”与“加”双轮驱动,是实现我国食品产业健康转型的关键所在。应加大对现有食品资源的高值化应用,用科学技术稳妥提升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功能价值,创新研发更具健康内涵的食品。

  我国对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肠道微生态学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在食品组分与营养健康促进的深层关联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深厚的科学积累。如,食品营养与健康因子作用机制不明确,膳食营养干预基础研究薄弱,特别是缺少传统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要加强对面广、量大的大宗谷物主食等食品产业的营养健康升级,减少精制谷物等的摄入,大力发展全谷物、双蛋白等新兴健康食品,破解我国当前营养不均衡导致的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双存在”问题。此外,微量功能成分的作用及其在营养健康食品生产中的应用,也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相关标准的制定。

  食品健康创新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更多的营养功能,也要面对更多的人群。普适性的营养健康食品具有更多的消费群体,专一的功能食品则更有针对性。要重视婴幼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定人群的营养健康食品的研发生产,如推出“糖友糕点”等糖尿病人群食品。

  此外,食物来源并不局限于大农业领域。生物技术在食物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比如细胞培育肉、人工合成淀粉等。在这一进程中,不仅需要解决科学技术问题,同时也要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

  当前,我国食品产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未来食品科技需要解决食物安全和质量、食品风味和营养、饮食方式和精神文化享受等多重科学问题。食品产业界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品价值的同时,应与科技界紧密合作,借助多技术融合,在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诠释大食物观的科学真谛。

  (项目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2日 07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