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践行大食物观 我们还应做什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践行大食物观 我们还应做什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2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圆桌对话】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李春剑

  本期嘉宾: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李宝聚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郭顺堂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张柏林

  又是一年丰收时。

  今年夏粮旺季收购进入收尾阶段,全国夏粮收购超1亿吨!“十四五”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丰收的,不仅是谷物等口粮。且看,“菜篮子”里又多了新品种,海洋牧场建起了“蓝色粮仓”,森林食品开发不断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践行大食物观,我国食物供应种类与数量节节攀升。

  9月23日,农历秋分,我国将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每次收获,不忘上次耕耘。丰收之余,我们仍需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践行大食物观,我们还应做什么?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践行大食物观 我们还应做什么

    福建连江县,一艘渔船在黄岐半岛海域海投国家级海洋牧场穿梭作业。新华社发

践行大食物观 我们还应做什么

    山东郯城县,当地农民查看收获的小麦。新华社发

践行大食物观 我们还应做什么

    甘肃阳关镇营盘村的农民在葡萄园中采摘葡萄。新华社发

践行大食物观 我们还应做什么

    宁夏固原市,工作人员在彭堡镇万亩冷凉蔬菜基地码放菜心。新华社发

践行大食物观 我们还应做什么

    羊群在青海泽库县的草原牧场上吃草。新华社发

  既要拓宽来源也要提升营养价值

  记者:“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这是国务院办公厅去年9月印发的《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要求。践行大食物观,拓宽食物来源、开发新型食品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

  郭顺堂:我国以占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为人类摆脱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有数据显示,我国14亿多人每天要消耗70多万吨粮食。这些粮食从哪来?大食物观有效突破了传统粮食的概念,强调食物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如今,我们吃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食物模式,大量的肉、蛋、奶、果、蔬、菌等副食已成为餐桌上的主角,食物消费结构发生巨大的转变。吃饭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

  人们从饮食中获得热量,用以支持日常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自然资源丰富,森林与江河湖海、植物动物微生物是良好的热量与蛋白来源。就拿蛋白质来说,研究表明,蛋白质消费与GDP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人均蛋白质消费情况位居世界前列,这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换个角度来看,我国蛋白质需求如此之高,那么保障营养和健康的压力也就非常大。因此,要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不仅要立足粮食保障,还要立足大食物观,拓宽食物来源、提升营养水平。

  张柏林:从事森林食物资源加工利用研究20余年,我深刻感受到林业作为我国“大农业”的一部分,对人们生产生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人或许以为,森林产出的食物无外乎一些水果。其实,森林更是一座“粮油宝库”。

  木本粮食,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通常是指含有大量淀粉的树木的种子或果实等。我国生产和食用木本粮食已有数千年历史,板栗、红枣、柿子等,这些“森林的馈赠”能填饱人们的肚子。此外,可榨油的植物果实或种子,还为我们带来了木本油料,如油橄榄、油茶等。

  近年来,木本粮油的栽培面积越来越大,加工利用方式也愈加多样。很多企业利用这类作物开发休闲食品、植物蛋白饮料、蜜饯等,为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选择。同时,木本粮油作物的营养价值也越来越被消费者看重。譬如,板栗、红枣、榛子等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核桃油、油茶籽油、橄榄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枸杞、蓝莓、桑葚等浆果富含花青素,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至关重要。林下经济还催生食用菌、山野菜、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的种植与加工。可见,这是营养摄入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李宝聚:的确,大食物观不仅仅是要丰富食物的来源,还要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品质。

  就拿蔬菜来说,大家都知道多吃蔬菜对人体健康有好处,但我们吃够了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人均每天蔬菜摄入量为300~500克,但很多人没有达到这个摄入水平。如今,蔬菜种类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高,人们对蔬菜仍然有很大的“意见”,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蔬菜越来越不好吃了,仿佛失去了童年时吃到的蔬菜本味。

  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看,在保证蔬菜绿色、安全、足量生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蔬菜“提质”上下功夫,即提升蔬菜的口感与味道。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的是,让蔬菜“好吃”也要把握一个度。有些蔬菜淀粉含量高,口感较甜,很受人们喜爱。但过度的“甜”可能会增加脂肪的储存,给人体造成负担。

  农业生产方式需要提质升级

  记者:从现实情况来看,践行大食物观仍然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

  张柏林:过去,林业产业的作用在于提供木材,现在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意识与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林业发展已转向生态环境保护。那么,在向森林要食物要营养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是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同时,林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仍存在不足。举个例子,油茶是南方地区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但它的产量却受到很多制约。一般来说,植物开花多,结果也会多。而油茶却有着“千花一果”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破解,油茶的产量将大幅提升,老百姓购买油茶籽油的成本也会大幅降低。另外,在林业领域,科研人员一直在作物的采收方式、栽培管理上下功夫。当这些问题被逐一击破,人们也会享受到更加物美价廉的美味。

  李宝聚:在我看来,大食物观对农业防治技术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长期以来,菜农耕种采用的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方式,效率、产量水平并不高。设施蔬菜的问世大大提高了蔬菜产量,通常可以达到露地蔬菜的4到5倍。设施虽然越来越先进,但却无法根除病菌的传播。蔬菜一旦遇到病虫害,外观、口感、营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团队研究发现,气溶胶是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在此基础上设计生产出了精量电动弥粉机。这种设备可以精确控制喷药量,让药粉在空间内弥漫,实现对植物正面与背面、土壤面的全覆盖,从源头抑制病菌的传播。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

  郭顺堂:践行大食物观,离不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仍未发生改变,即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接近增长的极限:生产效率低,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化肥与农药等化学制品的滥用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因此,践行大食物观既要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质升级”,又要转换生产模式和增长方式,向着进入机械化、智能化的新质生产力阶段迈进。

  践行大食物观不能只局限在国内,更应放眼全球。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不匹配是一个“国际难题”,有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接近百亿。那么,全球有限的资源该如何养活如此庞大的人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水资源分布不均,土壤肥力加速退化……这些问题加剧了全球粮食供应的挑战。我们从事农业与食品研究的人都要有这个共识:保障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各国都应坚持的方向。

  科研和科普都很重要

  记者: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我们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

  郭顺堂:耕地是有限的,但人类对食物和营养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随着农业及相关产业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人们可以开发出更高效、更先进的,甚至不占用耕地的食物系统,譬如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微生物蛋白。

  微生物蛋白是指利用真菌等微生物发酵生产的蛋白质。作为一种重要的替代蛋白,微生物蛋白的优点不少:生产效率高、营养价值高、经济价值高……同时,它的生产过程不依靠化学物质。微生物蛋白应用范围很广,一方面可以用于饲养畜禽类的饲料,另一方面可以用于生产食品的蛋白配料。像这样用“发酵”的方法提取蛋白质,让农业产品可以在工厂中被生产出来,或许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除了微生物蛋白,植物基食品的不断流行也让人们对植物蛋白越来越关注。植物蛋白的开发利用成效,离不开大豆食品产业的发展。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技术装备较为落后、生产原料受限等问题仍制约着产业发展。

  张柏林:农业和食品技术的开发离不开人才,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涌现出来。高校肩负助力科技进步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学校十分重视青年人才培养,鼓励他们积极与当地企业对接,并承担科研项目,为地区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近年来,我们与山西吉县对接,帮助当地在苹果品种选择、鲜果保存与深加工等方面提升科技水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同样,在甘肃陇南地区,我们针对当地的特色“三棵树”,即花椒、核桃和油橄榄等特色经济林树种,提供预制食品制作、废弃物转化利用、品种培育与增收的技术支持。

  李宝聚:作为从事蔬菜病害防治研究的科研人员,防治蔬菜病虫害、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是我们工作的第一要务。但除此之外,我发现科研人员“权威科普”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关于蔬菜的谣言也越来越多。很多网民不明所以,被错误观念迷惑,盲目跟风抵制某些蔬菜。近年来,我一直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专门针对蔬菜谣言进行辟谣。比如去年年底,网络上兴起“用紫光灯照射有农药残留的蔬菜呈蓝色”的谣言。其实,蔬菜在储存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荧光物质,因此在紫光灯下会呈现蓝色。较新鲜的蔬菜中含量较少,储存时间较长的蔬菜则含量较高。

  所以,践行大食物观,人人都要参与。科研人员要立足人民需求,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而民众也要不断提升健康意识,改善饮食方式,让自己和家人吃得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健康。

  (项目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2日 07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