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高会鹏
“十年前说媒,先问彩礼多少;如今开口,先问有没有创业打算。”赵天芳笑着说,去年她说成的十几对新人中,有八对新人用省下的彩礼钱创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城郊乡胡三庄地处豫东平原,该村村医赵天芳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持证红娘。她随身的手提包里常备三样东西:《移风易俗倡议书》、彩礼限高明白卡、红白事简办清单。
30年来,赵天芳成就了数百对姻缘,从不收一分“媒人钱”。她常说:“不要钱,只认缘。”像她这样的持证红娘,在宁陵共有271名。她们行走乡间,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一股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移风易俗不是软任务,而是乡村振兴的硬要求。”宁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玮说。
2016年起,宁陵县率先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构建起“党政双挂帅、三级齐联动”的制度体系:县乡村均成立红白理事会,364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彩礼不超过3万元,宴席每桌不高于350元”被明确写入村规民约,执行情况直接与村级考核挂钩。
党员干部带头签承诺书、划“红线”,纪检监察部门严肃督查。截至目前,宁陵县已有13名公职人员因违规操办婚丧事被党纪处分,并取消评优资格。
制度的刚性,为乡村风俗划定了清晰的边界。
移风易俗,难在改变观念。宁陵的智慧,在于以文化人、以新风浸润旧俗。
石桥镇有一支由退休教师、乡贤组成的“劝导队”,队长张山峰8年骑坏两辆电动车,劝导高额彩礼纠纷几十起。这样的队伍共有14支,累计调解彩礼矛盾520余宗,成为遍布乡间的“文明岗哨”。
村史馆则成为唤醒乡愁、传承新风的课堂。在孙迁村村史馆,“陋习警示栏”与“乡贤光荣榜”对比鲜明。
“道德超市”用积分兑换商品,文明行为可累积“孝善积分”,全县配套的孝善基金惠及2万多名老人。
村民张传义说:“以前比谁葬得风光,现在比谁孩子孝顺。”
与此同时,仪式也在创新。32场集体婚礼屡见新意:共植爱情树、合办中式婚典……既隆重又节约。姑娘吴媛媛只收3万元彩礼,婚后与丈夫携手创业,成为四邻八乡口口相传的美谈。
2017年,商丘市移风易俗现场会在宁陵召开;2021年,宁陵入选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这片土地上的实践,正悄然成为一场具有全国意义的改革探索。
红白理事会广泛吸收“三老一新”——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新乡贤,形成“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自治闭环。
由迎宾公园改造而来的“豫·简·爱婚礼公园”,集体婚礼、相亲大会在这里常态化开展。
新风尚也在反哺经济。彩礼负担减轻,创业能量释放。村民马向阳、张玲玲夫妇将省下的3.6万元用于开店,如今年收入超过10万元。据统计,宁陵县累计节省婚丧支出6000余万元,婚姻彩礼纠纷案件下降31%。
数据显示,宁陵县婚宴平均标准下降60%,“低彩礼”家庭占比41%,“乡村光荣榜”累计表彰9500余人,群众满意度达98.2%。
从“天价彩礼多发地”到“全国改革样板”,宁陵用10年时间,走出一条破立并举、刚柔并济的治理之路:以制度刹住歪风,以文化培植新风,更以200余位红娘为桥,让政策温度真正抵达人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宁陵姑娘主动将彩礼降至3万元左右,青年一代将婚宴资金转为创业基金,移风易俗成为宁陵人的自觉行动。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2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