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提升就业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提升就业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3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劳动力市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代表和核心驱动力。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推进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是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

  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及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渐突出,其广度和深度有可能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就业的数量、结构方面,也表现在就业质量方面。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个多维概念,在宏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包括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等;在微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不仅有活干,而且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相应地,就业质量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就业稳定、工作环境、就业公平等维度进行衡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有了显著增强。以工资报酬为例,202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是2012年的2.65倍和2.42倍。

  从理论上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认为,与技术进步对就业数量产生的“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相对应,其对就业质量也存在着“降低”和“提升”两种效应。从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技术进步过程中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究竟是降低效应大还是提升效应大,与该国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等方面有关。此外,也有观点认为,长期看技术进步对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影响也可能是中性的,即不会影响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这就是所谓的“技术中性论”。与以往三次技术革命不同,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要广泛且深刻得多,且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

  2

  目前,我国正处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阶段。“十五五”时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普及应用广度和深度将持续拓展。在这一背景下,提高我国的就业质量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但综合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这些新职业新岗位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服务等领域。自2019年以来,人社部已向社会发布6批93个新职业。在我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已有人工智能训练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被明确标注。这些新职业新岗位大都具有薪酬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知识技能要求高等特点。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快速发展,将不断推动就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01%,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升。在就业方面,2023年年末,全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从业人员3615.9万人。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分别占37.0%、4.2%、40.4%、18.4%。

  二是为提高劳动者收入创造了条件。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涌现,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还改善了收入分配的结构。人工智能为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突破地域、身体的限制,为广大边远地区居民、脱贫农民、残疾人等群体创造就业创业机会。人工智能是构建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的重要途径,对于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意义重大。

  三是有利于改善工作环境和减轻劳动强度。智能机器人与远程控制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自动化和智能监控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劳动者的危险接触,预防工伤并改善整体工作条件。人工智能还创造了大量“无人工厂”“黑灯工厂”,劳动者工作强度大大减轻。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不仅减轻了大量体力劳动者的负担,也使许多知识和技术工作者的工作变得更为便捷。

  四是能够更有效地为不同群体实现就业公平创造条件。实现就业公平、消除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不仅能为困难群体创造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缩小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也可以通过技术赋能来减少就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招聘平台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招聘环节,招聘平台通过智能推荐算法消除信息差,全面整合招聘数据,打破信息壁垒,让每个求职者的潜力都能被准确识别。此外,人工智能也为女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增进性别平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助力劳动者权益保障。通过搭建数字化维权平台,开发智能监控与合规管理系统,贯穿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工作时间、职业伤害等多个方面,能够更有效地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通过数据共享、畅通跨区域权益维护和保障的渠道,大大提高了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效率。人工智能还被广泛地运用于职业技能培训,既提高了职业技能培训的效率和效果,还能够增强劳动者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也存在着降低就业质量的风险。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改善和提升就业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控制和消除潜在的不利因素,在技术进步引发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同时更注重质量效应,努力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因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加快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技术进步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意味着要协调好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构建就业友好型社会。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促进“技术偏向型”发展方式与“就业偏向型”发展方式的协同平衡发展,实现技术对就业的友好。

  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重视人工智能对就业质量影响的科学评估。就业政策不仅要关注就业规模和数量的扩大,更要注重就业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在对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确定、重大生产力布局时,既要同步开展岗位创造、失业风险评估,也要加强对就业质量影响的评估。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质量影响的预判,建立包含人工智能因素在内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相关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

  尽快消除“数字鸿沟”,充分挖掘人工智能提升就业质量的普惠性功能。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的应用辐射范围,加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普惠性功能,为更多的困难群体带来就业创业机会。更大规模地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在涉及社会保障、工作环境、劳动时间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推广,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

  坚持“投资于人”,不断加强“对人的投资”,强化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人工智能教育要从小抓起,在各级学校普及人工智能课程和知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职业技能培训从被动接受转变为沉浸式体验,激发劳动者的学习欲望,提高培训的实效。同时,可以通过远程网络培训让偏远地区的劳动者获得高质量的知识和技能。要特别注重对农民工和脱贫农民等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在高校探索“知识+技能”培养模式,推广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微课程”,让大学生在获得学历文凭的同时,也能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尽快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的监督管理机制,消除各种新型就业歧视。目前,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伦理治理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已经出台了加强技术伦理治理的系列规章制度,并提出了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除了政府层面的监督外,要鼓励企业成立内部的技术伦理委员会,指导各自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应用。针对就业算法歧视问题,要尽快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企业和劳动者多方参与的人工智能技术伦理治理体系,突出以人为本、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原则,加强对招聘、考评、解聘等重点环节算法的管理和审查。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对算法歧视行为予以必要的惩处。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3日 06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