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他们,选择到新疆建功立业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他们,选择到新疆建功立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4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光明日报记者 杨永磊 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

  提到新疆,人们会想到诗意盎然的阿勒泰、湛蓝如镜的赛里木湖、诉说千年历史的喀什古城,但这些远远不是新疆的全部。这里还是充满机遇的创业热土,是援疆干部、莘莘学子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也是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新疆就是我的家”

  当晨光勾勒出天地的轮廓,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大巴扎景区渐渐热闹起来,36岁的河南小伙杨润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理货、向店员交代注意事项、帮顾客挑选心仪的商品……作为中国邮政大巴扎主题邮局负责人,杨润忙并快乐着:“这里的人们热情质朴,我的梦想也扎下了根。”

  2009年,怀揣着创业梦想的杨润从河南南阳来到新疆,刚开始不太适应。维吾尔族邻居大叔一家多次拉着他到家里吃饭,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下去。“如果没有大叔的帮助,我可能不会留下来。”杨润说。

  2019年,听说大巴扎步行街招商,杨润二话不说就报了名。第一家店开张,主营土陶旅游纪念品和文创产品,刚开业就吸引了大批游客。尝到甜头的杨润乘势而上,2020年,第二家店开张;2024年,与邮政部门合作的大巴扎主题邮局开业,货品达700多种;2025年,他的第四家店开业……“新疆就是我的家,我已在这儿扎根,在这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杨润说。

  杨润的故事,是众多来新疆创业者的缩影。走进大巴扎步行街的文创店、主题馕店、旅拍店,跟店里的工作人员聊起家乡,他们会说“我是从江苏来的”“四川来的”“福建来的”……不同地域的人们在这里会聚,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丁潇雅说,大巴扎景区单日客流屡超20万人次,离不开全国各地来此创业、就业的奋斗者们。

  “这里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东西部优势互补,这是一个双向赋能的过程。”援疆干部、克拉玛依市发改委副主任郑直说,“新疆能源、资源丰富,土地广袤,上海先进技术和产业集聚,两者结合,就能实现互利共赢。”

  2023年,郑直从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前往克拉玛依,成为一名援疆干部。工作以来,郑直充分发挥所长,积极参与对接东西部资源,推动克拉玛依氢能及新能源、智能算力及数字经济、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测试等新兴产业发展,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里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新兴产业一定会在这里加速发展。到克拉玛依工作,推动具体产业落地,自己很幸运也很有收获。”郑直说。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校园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几个红色立体大字格外醒目,不时吸引同学们驻足拍照。

  2020年,118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选择奔赴新疆各地工作。5年来,他们扎根边疆,在戈壁滩上、钻井队里、科研一线书写着自己的青春故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报效祖国、建功西部的诺言。

  阮思雅就是其中的一员。毕业后,她来到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工作。5年来,阮思雅和团队成员利用专业所长,不断改进多参数复杂报警趋势和组态系统优化等工作,逐步完善了百口间抽井的自动起抽功能。“既然选择了扎根边疆,选择了石油行业,就要坚持到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阮思雅语气坚定。

  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设立了100亿元人才发展基金,实施“天山英才”培养计划、“天池英才”引进计划等,让青年人才在新疆安身、安心、安业。2022年以来,新疆已培养引进1万余名高层次人才。

  “一朝新疆行,一生新疆情”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71岁的王荣发。退休前,王荣发担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2023年,他告别繁华的上海,来到戈壁油城克拉玛依,成为一名银龄计划志愿者,继续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一年大概400个学时。在这里的教学量比我在华东理工大学的教学量还大。”王荣发说。作为一名有着近40年教学经验的思政课老师,王荣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力求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他的课堂经常座无虚席,掌声四起。

  “一朝新疆行,一生新疆情!”王荣发说,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余热,自己感到无比幸福。

  像王荣发这样的银龄计划志愿者,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在全疆还有很多很多。不仅是银龄计划志愿者,数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援疆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等纷纷奔赴新疆,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倾注着自己的心血。大批退伍军人、“三线”建设者选择留在新疆,继续为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让多民族的大家庭生活更美好。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 04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