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千年壁上观 彩绘赋新篇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千年壁上观 彩绘赋新篇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9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孙韬(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壁画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中国壁画具有辉煌的历史,在悠远的时间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经典之作。

  我国古代壁画抒写了包括石窟壁画和寺观壁画等在内的人类艺术史的辉煌篇章,而当代壁画从改革开放至今同样创造了充满时代活力的艺术成就。壁画创作始终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今天,其在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乡村全面振兴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丹青铸国魂

  当代壁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往往拥有更为巨大的体量,是和公众结合极为紧密、极具文化与历史承载力,同时承担着美育功能,又有着丰富材料形式语言的艺术载体。由于这些特性,当代壁画启智润心的功能被极大加强,主题性壁画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试看由鲁迅美术学院李福来团队创作的全景画《井冈山革命斗争》(图④),该壁画全长112米,高18米,以数千平方米的巨大环形画面,再现了井冈山山峦起伏的壮美景色,描绘了从“三湾改编”“茨坪安家”到“井冈山会师”再到“黄洋界保卫战”“向赣南闽西进军”等一幕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场景,并辅以环境实景、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呈现。观众置身其中,五百里井冈尽收眼底,九十年前烽火再现眼前,仿佛穿越时空,领略井冈山斗争史的波澜壮阔,获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体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近年来,许多抗战题材美术作品被制作为壁画,成为主题性壁画创作的经典。如油画名家詹建俊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叶南于2009年创作完成的《黄河大合唱》组画,于2020年以马赛克材料重新在湖南常德画墙上再创作完成(图②)。壁画中铺天盖地的黄河水,象征着人民的抗战力量如黄河激流般汹涌澎湃,冼星海站在黄河壶口瀑布前,仿佛在指挥千军万马,奏响救亡图存的精神乐章。

  湖南常德画墙是位于常德市江南城区的壁画艺术景观,以防洪大堤为载体,在长3.756公里的壁画艺术墙上汇集了120幅壁画作品,蔚为壮观。和《黄河大合唱》一样,一大批经典主题性壁画在常德画墙上再创作完成,包括侯一民的《百花齐放》、王文彬的《山河颂》、袁运生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沈嘉蔚的《红星照耀中国》等。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新生并广为流传,是因为其主题或再现民族历史,或弘扬民族文化,或讴歌民族精神,或为时代放歌,成为当代壁画的典范之作与时代丰碑。

  匠心绽华彩

  谈及壁画,大部分公众对其认知还停留在字面含义,即在墙壁上作画。实际上,中国当代壁画的创作手法已经远远超越了古代手绘壁画的范畴,应用多种现代造型手段与材料技法,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面貌。

  当代手绘壁画多是在中国古代壁画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技法发展而来。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红色大厅中由王颖生主创的壁画《长城颂》(图①),就是结合传统岩彩和贴金技术,在中国青绿山水的色调基础上,借鉴了西方透视法则、光影等结构造型手法,创作出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具象的长城景观与精神象征相结合,壮观的烽火台与灿烂霞光交相辉映,壁画意境宏阔,辉煌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我国是陶瓷大国,真正将陶瓷工艺大规模应用于壁画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壁画大家侯一民和邓澍在邯郸的瓷厂学习实践了两年,最终创作出经典高温彩釉壁画《百花齐放》,侯一民开拓出的多种陶瓷壁画手法传承至今。在北京地铁六号线东大桥站,由宋长青创作的壁画《东岳古韵》(图⑤)所使用的高温陶瓷彩釉技法,便是由侯一民开创的。高温彩釉壁画是利用传统的窑变工艺,在手工制作的泥板上堆砌厚厚的釉料泥粉,在近1300度的高温窑中煅烧而成。窑变后,五彩斑斓的陶瓷色呈现出的质感,是其他绘画材料所无法替代的。

  在北京地铁七号线虎坊桥站,由笔者创作的壁画《浩气宣南》(图③)的创作手法,也是由侯一民创造的陶瓷素描手法发展而来。侯先生将磁州窑的釉料制成像素描碳棒一样的干性材料,再以此在半熟的瓷板上绘制素描,经过施釉、高温煅烧等步骤,将纯手绘素描定格在瓷板上,形成了单纯简约的老照片效果。

  马赛克是由石英粉和色料经过高温煅烧形成的不同色彩的玻璃块,是西方经典的壁画材料,玻璃镶嵌壁画在中国当代壁画创作中也得到了巨大发展。创作者根据画面中造型和色彩的变化,借助专用工具将马赛克裁切成小块,之后再将它们摆放、拼嵌、粘接在一起,形成画面。由于马赛克的色彩丰富细腻,所以精微马赛克能够将写实油画复原得惟妙惟肖,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常德画墙中孙景波与李丹创作的壁画《贞观盛会》(图⑦),原是一幅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型历史题材油画作品,作者以马赛克镶嵌技术将来自世界各国使者的不同形象和华美服饰全面还原,这不仅需要技师们的耐心与细心,还需要艺术家和技师不断地磨合,才能达到从造型到色彩的完美再现,获得细腻的材料转换效果。

  陶瓷和玻璃马赛克作为常用的壁画材料还有一个相同的优势,它们都是经过高温煅烧而成,因而能够在室外抵御日晒雨淋,使壁画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艺脉连古今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城市地铁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当代壁画创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4年,中国壁画学会举办了“绚烂的艺术长廊——北京地铁壁画艺术展”,展出了北京地铁沿线近300幅壁画中的150幅优秀作品。

  如北京地铁八号线王府井站,由孙叶陶然等人创作的壁画《百年老店逢变局》(图⑥)和《王府新街时代兴》,采用高温刻瓷的手法营造出木刻艺术的效果,表现了王府井的百年沧桑和新东安市场前时代新人的风采。地铁四号线西苑站,由戴士和创作的《万寿山》构思巧妙,以众多书体写成的“寿”字组成抽象的山石,既呼应了颐和园的名胜地标,又彰显出中国书法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万寿山》壁画创作运用了中国古代磁州窑的去釉技法,效果别具一格。

  北京地铁不同站点中题材丰富、手法各异的壁画作品,成为连接老北京、新北京的文化纽带,承载着城市地上地下的区域功能,汇聚成一条条绚烂的艺术长廊。如今,坐地铁、赏壁画已经成为北京旅游的新时尚。

  壁画是伴随人类发展极为久远的艺术,壁画的形态和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演进着,因而壁画的材料、技法甚至呈现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与时俱进。当今,在现代化大都市中大量出现的依托LED大屏呈现的动态壁画、多媒体壁画、交互壁画等,再次拓宽了壁画的定义与面貌。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未来将有更多形式的壁画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以更加丰富的面貌展现时代风彩。

① 长城颂(壁画) 王颖生

② 黄河大合唱(壁画) 詹建俊、叶南

③ 浩气宣南(壁画·局部) 孙韬

④ 井冈山革命斗争(壁画·局部) 李福来团队

⑤ 东岳古韵(壁画·局部) 宋长青

⑥ 百年老店逢变局(壁画) 孙叶陶然

⑦ 贞观盛会(壁画·局部) 孙景波、李丹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9日 09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