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军旗
近日,记者来到黄河北岸的河南省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采访。只见机器在翻滚的稻海间轰鸣而过,灿黄灿黄的稻谷散发出丰收的芳香。
“今年一亩稻能打多少?”
“预计1300斤跑不了,得比去年多收百十来斤!”村党支部书记、旺盛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吴振邦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
底气从何而来?刚收过麦子,县农业发展中心的刘书旸便来到村里,冲着吴振邦喊:“县里历经14年研发了一种水稻新品种,是咱原阳人自主培育的头一号,高产又优质,你用多少种子就给多少!”
“种子是农业的命根子,好种子才能打出好粮食。”吴振邦充满期待。没两天,800斤名为“新稻26”的良种就送到了地头,吴振邦种了100亩地。
上有机肥、机械插秧、人工拔草……吴振邦种稻一点儿不含糊,又往稻田里投放泥鳅、罗非鱼,实现一田多用、一地双收。
“能挣多少?”记者追问。
弯腰抓起一把稻谷,剥去谷壳,只见米粒颗粒饱满,形状圆润。吴振邦嗓门洪亮:“按70%的精米率算,平均一亩能出米900斤,一斤能卖十几块钱。刨去成本,算上鳅鱼收入,来回一减一增,一亩稻能挣个6000来块!”
“谁说种地不挣钱?关键要找对路子。”吴振邦笑言,“等新米一下来,这第一碗米饭得让育种人先尝尝。”
一旁的刘书旸笑得爽朗,眼睛眯缝了起来。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9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