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马源村:村容和美醉人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马源村:村容和美醉人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4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王洋 李玉兰 胡晓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徐瑞春

  大清早,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马源村村民雷友明像往常一样,把房前屋后清理干净,将垃圾扔到村道的垃圾桶后,坐回院中,沐浴起晨光。

  “老雷诶,你个日子过得几惬意哦!”隔壁邻居拎着笤帚打趣道。

  “环境干净,人做事都顺当多哩!”雷友明拍了拍竹凳,“你搞完也来坐下子,歇歇脚!”

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马源村:村容和美醉人意

马源村村民在收获黄桃。井冈山市茅坪镇政府供图

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马源村:村容和美醉人意

马源村景色。井冈山市茅坪镇政府供图

  顺着马源村柏油村道前行,太阳能路灯笔直竖立,参天古树掩映着青砖黛瓦,木质廊道串起荷塘和稻田,好一派诗意的田园风光!马源村是江西有名的“旅游明星村”,还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可谁能想到,过去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棚屋摇摇欲坠,河道杂草丛生,垃圾乱堆乱放,一到夏天更是臭气熏天……”马源村党支部书记魏成芳回忆。

  转变发生在2016年,马源村决定向环境“脏乱差”开战。“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村‘两委’和党员定时召开党小组会,实行党员联户机制,村干部和党员每家每户做工作,拉近干群关系。”魏成芳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党支部凝聚力强,党员干部处事公正,群众信服,形成了良性循环。”

  党员干部带头干,马源村环境整治也快上加快,很快拆除各类危旧房6000余平方米,清理垃圾10余吨,改造厕所45个,打造美丽示范庭院76个,设置污水处理系统2套。游步道、烟雨长廊、吊桥等景点也陆续建成。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提了起来。“大家都琢磨着做点小生意。我是村里最早一批接待游客的,仅这一项每年到手4万元。”雷友明笑着说,“未来我可能搞点油茶,多挣一笔钱。”

  2018年,马源村趁热打铁,推出乡风文明积分银行,把垃圾分类、产业发展、文明户评选、主题党日、红白事操办、最美茅坪人等纳入积分管理,每年定期评选“最美马源人”。村“两委”和党员一有机会就向村民讲解积分规则,还根据大家意见不断完善村规民约、调整兑换品类。“村里竹艺工坊多,我们就办了竹编培训班、民间艺术展,后来大家提议把竹制品也放进积分兑换里,展示马源特色!”魏成芳告诉记者,“有了这个抓手,原本需要村集体花费大量资金才能完成的公共服务变为村民负责,增强了村民凝聚力。”

  在马源村积分银行,竹艺品、厨房调料、热水壶、吹风机、玩具等琳琅满目,桌上还放着两本厚厚的记录册。“规则写得明明白白:当年多种一亩黄桃或白莲加500分,多一个接待床位加50分,550分换一个吹风机,评上‘最美马源人’奖200分……只要有村民参加活动,我都一笔笔记着嘞。”积分银行志愿者尹帮发说,“大家高高兴兴就把活干了,还能拿奖品,兑积分简直‘上瘾’!”

  在积分制的激励下,村民们纷纷把“村里事”当成“自家事”来办,卫生环境越来越好,邻里纠纷越来越少,孝老爱亲越来越多……

  “滴滴滴”,魏成芳的手机响起。“是省里‘万村码上通’平台发消息,说公共垃圾桶满了。”魏成芳联系管护员清理,并向记者展示这个大数据平台,“村子引入数字乡村系统,垃圾桶、公厕、河道等装了传感器,能联动大喇叭喊话,也会推消息给村干部。村民发现垃圾没清、路灯坏了,也能随手拍照上报,后台马上提醒我们处理。”

  记者随魏成芳沿村道往前走,刚到“和谐桥”,就碰见村委会副主任陈春玉匆匆走来。“我们实行村干部和党员包片包组制,春玉刚调解完一起纠纷,正要回村部。”魏成芳介绍道。

  “两家地挨着,一家的树长到隔壁去了,双方起了口角,就叫我和包片党员去调解。”陈春玉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日常工作,“很多纠纷是因为大家不熟悉法律。村里的数字乡村系统有法律博士机器人,市里也定点安排了乡村振兴法律服务站,我们一有空就去跟他们学一学,再给村民讲一讲,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到了马源村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张建华和五位村民头戴遮阳帽在果园清杂。“这儿有150亩黄桃,今年夏天大丰收,18万斤鲜果都卖光了。隔壁是蔬菜大棚、蜜橘和翠冠梨,加起来近500亩,一年四季都有产出。”张建华介绍。

  “基地按‘公司+村集体+村民’模式运营,公司雇用村民干活,给村集体土地租金和管理费。”魏成芳感慨道,“说到底,乡村治理关键还得靠产业,带着群众一起致富。”

  马源村曾在2011年被认定为省级扶持贫困村,那时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如今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破百万元,旅游业、白莲种植、竹艺加工、黄桃、菌类种植、高山油茶等产业蓬勃发展。村里的就业岗位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下一步,我们村将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让村民们的日子更加美好。”魏成芳信心十足。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 05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