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十四五”铿锵印记】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光明日报通讯员 秦宇杭
清晨,铁板上油花噼啪作响,热气把葱香推到人群里,顾客们手机屏一亮、二维码一扫,“嘀”一声,热腾腾的鸡蛋饼便到手了。浙江杭州某店主王秀英笑着说:“一天到晚收不到几张现金,就连七八十岁的老人家都学会了扫码支付。”
如果说城市的便捷有单位,杭州给出的答案是“秒”:买早餐,扫码一秒;进地铁,过闸一秒;医院挂号与缴费,在手机上一气呵成,把繁复藏进后台,把顺畅留在前台。从街头摊位到政务窗口、从景区售票到社区服务,智能化已然延伸到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
在杭州,不带钱包出门已成为许多市民的习惯。据统计,杭州移动支付覆盖率超过95%,位居全国前列。杭州人一年通过手机支付的金额高达数千亿元,平均每天完成移动支付交易超过百万笔。
当便利从交易向服务延展,医疗领域的变化最为显著。走进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市民张先生就诊时,不再需要反复排队挂号、缴费,在人脸识别设备前停留片刻,系统自动认证身份,预约、挂号、检验、取药乃至医保结算,都能在手机上连贯完成。他不由得感叹道:“比以前节省了至少一半时间。”数据与流程协同的背后,是杭州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接入统一移动支付平台的系统性升级。有数据统计,杭州超过80%的门诊交易通过移动支付完成,患者平均就诊时间缩短了40%。
医院里省下的时间,很快在通勤的进出口被“接力”。傍晚,杭州地铁闸机前人流如织,乘客不是刷卡投币,而是举起手机一闪而过,甚至抬头“刷脸”即可通行。覆盖全网的“刷脸乘车”系统已吸引超300万注册用户;统计显示,移动支付进出站平均仅需1.2秒。对上班族而言,“先乘后付、自动扣费”让出行更从容;对运营方来说,客流通过能力与闸机组织效率同步提升,公共交通秩序被进一步优化。
办事亦如出行,正在成为杭州政务服务的日常体验。市民王女士在市民中心办理不动产过户,只需扫描窗口二维码完成缴费,电子凭证即刻生成,全程不到一分钟。
据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已全面支持移动支付,涉及缴费事项超过1200项,去年通过移动支付完成的政务缴费占总量的78%。
本质上,移动支付只是入口。更重要的变化,是把公交、医院、政务等环节连成一条顺畅的服务链:市民少排队、少填表、少跑腿,让信息在后台自动传递。而这份便捷还将延伸到更多细节:停车、加油、充电进出自动扣费,水电气在线缴纳、异常及时提醒;企业据此更好备货和安排服务,政府更早发现、更快处置问题,市民则得到更稳定、更省时的体验。
从人到服务、从场景到系统的彼此贯通,让“看得见的便利”与“看不见的后台”同频共振。科技改变生活的故事,还会在次日清晨继续,当第一杯咖啡完成“无感”结算,第一班地铁以“刷脸”开场,杭州又一次把“便捷”悄然写进了日常。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