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决胜“十四五”】神州大地“新”潮澎湃——“十四五”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决胜“十四五”】神州大地“新”潮澎湃——“十四五”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7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决胜“十四五”】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开栏的话

  距离“十四五”规划收官已不到百天时间,各地区各部门干字当头、攻坚克难,吹响奋楫争先的冲锋号。

  瞧,重大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创新活力加速迸发,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看,“硬核产品”层出不穷,“新三样”铸就中国名片,一个又一个“第一”创造历史……

  今天起,光明日报开设《决胜“十四五”》专栏,讲述各地区各行业风雨兼程,书写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动人故事。走,跟我们一起去感受中国经济生机蓬勃的活力,见证人民群众击鼓催征、时不我待、决战决胜“十四五”的精气神!

  秋高气爽,神州大地处处涌动创新热潮:

  北京亦庄,早高峰的写字楼前,无人配送车托着热气腾腾的早餐准时“赴约”,智能环卫车清扫着落叶,街道整洁焕新;

  广东深圳,无人机掠过城市天际线,稳稳落在智能空投柜上,将消费者点单的外卖准时送达;

  山东寿光,智能采摘机器人精准辨识成熟的西红柿,丝滑地将它们摘下,俨然“老把式”……

  一幕幕动人的场景,让记者不禁赞叹,这满满的科技范儿,处处透着新意,处处藏着生机。

  一域观全局。“十四五”时期,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助推中国经济成功顶住多重冲击,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历史性成就。

  35万亿元的“含金量”:

  “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过去5年,我们的实力更强了?强在哪儿?

  “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们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解读“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自信地说。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家底”更加殷实,底气持续增强。

  前4年经济平均增速为5.5%;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在140万亿元左右,5年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一系列数据清晰勾勒出5年经济增长脉络图。

  沉甸甸的35万亿元,具有怎样的“含金量”?

  “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郑栅洁的话语掷地有声,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2024年经济总量之和,超过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

  “家底”殷实,源自发展根基愈加稳固——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

  底气更强,源自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城市轨道交通网,“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可谓“路网织密比刺绣,绣出千里江山图”,实现了“当日达让新鲜不过夜,村村通让山乡若比邻”。

  发展更优,源自绿色底色更加鲜亮——5年间“增绿”全球最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我国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蓝天更多了,风景更美了,生活更环保了”。

  “回过头来看‘十四五’,中国的综合国力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我们国家这么大的体量和增量,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郑栅洁如是指出。

  “第一”背后的含“新”量: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得益彰

  机器人能从事生产,可陪娃护老,擅理货看店,会做饭洗衣?!

  没错,这种科幻电影里的镜头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工业场景,机器人“打工人”组队亮相,上演丝滑的“流水线秀”:人形机器人负责抓取零件,移动机器人穿梭送料,无人物流车则在出口处打包——整个流程行云流水,连零件摆放角度都分毫不差。

  在生活场景,机器人不仅会打拳击、能叠被子,还能在跑步机上成为狂奔的“速度王者”。“随着具身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走入生产一线、服务行业,从实验室迈向更为复杂的真实世界。”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连文昭说。

  AI世界充满想象,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亦是潜力无限,为中国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年产销规模均超过1200万辆,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自主品牌出海步伐加快……“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飞猛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中国经济创下的“第一”,又何止于此?

  在海上,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加上大型LNG运输船全球领先,我国集齐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

  在天上,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

  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随着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一组数字传递中国信心——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市场潜力。

  改革攻坚的战略定力:

  持续释放发展新潜能

  聊起创新之路,在浙江嘉兴经开区创业的刘伟深有感触:“创新如同攀登冰山,可见的成果只是顶端,水下则是无数次失败与坚持。”

  刘伟清晰地记得,创业第一年,企业年营收仅百万元,甚至难以负担员工工资支出。最艰难的时刻,政府的扶持政策为他注入一剂“强心针”。

  “政府提供的资金扶持就像及时雨,城南街道还支持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市场,组织企业参与‘AI+制造’专场对接,解了燃眉之急。”刘伟感慨。

  创业者的心声,是“十四五”时期聚力改革攻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时期,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各地各部门在“畅循环”“激活力”“提效率”“增效能”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如何破除体制机制制约,让经营主体放开手脚谋发展?

  让要素流动更加顺畅——构建数据基础制度,组建国家数据局,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2024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63%。

  让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发布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连续“瘦身”,清单事项从151项减到106项;集中清理4218件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基本建立起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四梁八柱”。

  让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

  “‘十四五’必将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郑栅洁说,展望未来,充满信心,“十五五”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光明日报北京9月26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7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