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知识·军旅·人生】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郑睿 吴继宏
盛夏,高原某训练场,陆军某旅开展装甲车辆远程机动训练,百余台战车数据通过某型装备健康管理系统实时显示在装备监控中心。“战车位置、车速、油量及技术状态等信息一目了然,能做到故障早发现、早处置,大幅提升了极限条件下部队远程投送能力。”该旅领导介绍。
这款车载健康管理系统,只是陆军兵种大学教授冯辅周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一项。作为深耕装甲装备维修保障领域多年的专家,冯辅周在装备故障诊断、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和军队重点课题,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等8部。
20世纪初,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技术应运而生,初步显露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人有健康、亚健康、患病等状态,装备也有不同的健康状态。”冯辅周对记者说,装备健康管理就是给装备进行“体检”。他进一步举例,比如装备零部件的老化,就是亚健康的一种表现,往往因被忽略而造成事故隐患。装备健康管理则可以说是贯彻了“防病胜于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是一种促进装备全面健康的管理新模式。
搞科研就要认准目标、心无旁骛,这是冯辅周一直坚守的信念。他开始对“装备健康管理”展开了前沿研究。彼时国内关于此项技术的研究可用资料几乎没有,冯辅周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科研成果,撰写了国内第一篇关于装甲车辆PHM的论文。同时,他结合学科建设,提出并创立了机械工程学科的装备健康管理研究方向,推动装备从定时维修向基于状态维修转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化,冯辅周不断拓展装备健康管理的“为战”属性,将装备健康管理的监测、评估、诊断与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装备在役考核、新装备部队试验试用等重大任务中,为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数据和模型支撑。
“冯教授搞起研究来简直就是‘拼命三郎’。”与冯辅周共事多年的江鹏程回忆说,那年去西藏阿里执行装备在役考核任务,冯教授高原反应很强烈,但因时间紧、任务重,他挂着氧气瓶坚持组织完成了十几台装备的数据采集。
那年在某无人装备部队试验试用现场,为了试验装备的持续工作能力,团队白天黑夜连轴转。一天深夜,柴油燃油管突然爆裂,他熬了几个通宵,利用车载参数记录仪数据分析找出了问题,最终使得战车重新快速回到试验试用跑道……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有时候大家都劝冯教授不要这么拼命。他总是笑着说,实现对装备状态的全方位监测与精准诊断任重道远,必须快马加鞭,让部队早日用上管用的成果。
正是凭着这股干劲,历时3年,冯教授牵头组织的某装备健康管理应用试点任务,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建设试点和安装部署,为装备实现视情维修、精准维修提供了示范。
“科研取得的成果,让我有了更多更实用的案例反哺教学。”冯辅周每年都承担本科、研究生及培训等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教学和科研互补互通,让他在教学领域更加游刃有余。“冯教授反复强调要有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把论文写在训练场。”今年毕业的博士胡浩说,冯教授不仅把部队冒着热气的故障案例和维修经验带进课堂,还带着他们到部队开展实装性能及故障模拟实验,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
随着装备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装备健康管理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将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装备健康管理中,成为冯辅周科研的新目标。“今后的装备健康管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更需要不断完善装甲装备健康管理体系,服务备战打仗。”冯辅周对未来充满信心。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