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刘 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朱继宁
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在地处北纬42°黄金玉米带的辽宁铁岭,正是玉米收获的时节。松辽平原上,收割机轰鸣着穿梭往来,将成排的玉米秸秆铲入“腹”中,不一会儿,金黄的玉米便装满了车。
“今年又是大丰收,这么好的粮打回来,咋晒储才能少损失。”丁家村农民沙洪亮心头的担忧挥之不去,一场粮食产后减损技术示范分享会为他解了忧。
“晒粮怕下雨、储粮怕损耗。大伙儿请看这两个‘神器’!”走进昌图县八面城镇一家玉米种植合作社院内的分享会,种粮大户刘春东站在两排仓具中间讲解得头头是道,“咱合作社一年前就用上了这风干仓和立体仓,一个能省心晒粮,一个能安全储粮,跟同期‘地趴粮’相比,粮食每斤能多卖一毛钱,减损增收的效果实实在在。”
“地趴粮”,是当地农户长期采用的地头晾晒、地摊存放储粮方法。这种粗放储粮法弊端明显,遇上雨天粮食容易受潮,平时还躲不过鸡刨鼠咬,粮食的品质和收益都受影响。“为了解决‘地趴粮’问题,我们进村入户,蹲在农户的自制粮仓旁看、跟着种粮大户聊,最终选定了‘风干仓+立体仓’的路子。”铁岭市项目服务中心副主任井红梅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走向不远处的无动力玉米自然风干仓。
“这风干仓用的是全钢结构骨架,里面有多层镀锌网隔板,粮食填进去后,四面乃至内部都能全方位通风,湿热积不下来,就不容易霉变。像高水分玉米,在仓里放5到7天,就能降到近安全水分值,再也不用靠天晒粮,下雨也不用慌。”说着,她又转身指向不远处的离地式立体储藏装具,补充道,“这立体仓更懂老农户的习惯,专门针对喜欢将粮食散堆在地上露天存放的农户设计。仓体离地,既能从根本上隔绝地面潮气,还能挡住鸡狗畜禽的破坏和啃食,减少抛撒损失,真正实现了颗粒归仓。”
铁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指导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等部门,创新推出“专家+农户”双向赋能的体制机制。“我们组建了‘储粮技术专家团’,每年秋粮收购前,专家们都会深入乡镇开展技术培训,从仓体搭建的细节,到温湿度控制、真菌毒素防控的方法,手把手教农户实操。”铁岭市粮食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不仅如此,我们还会请经验丰富的农户当‘农民技术顾问’,一起改进仓型、试验储粮效果,让技术更贴合农户的实际需求。”
少损失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从市发改委的统筹谋划,到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的技术创新,再到农户的积极参与,一套“科技赋能+精准服务+机制保障”的节粮减损体系正在成形。秋粮收购季里,一场场培训分享会打通科技惠农服务“最后一公里”,不仅让农户的粮袋子更稳、钱袋子更鼓,更在全社会营造起“源头节粮、科学管粮”的良好氛围,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坚实的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9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