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任 爽 光明日报通讯员 芦 猛
金秋时节,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大绥河镇小绥河村层林尽染、硕果满枝。村里的李子长廊,传出喜庆的锣鼓声,跃动着秧歌队欢快的舞姿,小绥河村农民丰收节拉开帷幕。插秧比赛里的弯腰竞技、挑筐比赛中的快步争先、拔河比赛时的齐声呐喊,让村民与游客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刚摘下来的鸡心果,又脆又甜,先尝后买!”特色农产品展销区里,吆喝声此起彼伏。优质大米、新鲜瓜果、绿色蔬菜等多种多样的农副产品整齐码放,构成一幅绚丽的丰收画卷。村民们展示着自家种的作物,脸上挂着幸福的笑。“这可都是咱地里长的好东西,看着辛苦换来的果实,心里高兴!”
沿着李子长廊一路向北,老302国道旁的稻田连片金黄,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稻浪。在小绥河村的金香园家庭农场内,负责人高云正忙着将刚加工好的鲜食大米装袋,快递单已提前排好队。
“这些都是老主顾早就预定好的,咱的大米自产自销,口碑早就立住了。水稻刚开始收割,订单就陆陆续续来了。”高云抚摸着包装袋,眼里满是笑意。
高云介绍,农场今年种了300亩水稻。“气候好,科技更给力,米质比往年都要好!”高云口中的“科技”,藏在农场随处可见的现代化设备里。无人机穿梭田间精准打药施肥,插秧机、收割机一应俱全。“以前收割水稻又累又费人工,现在机械化作业一亩成本才150元,效率翻了好几倍,省时省力。”
“我们正在加工一批鲜食大米,赶在国庆中秋前上市。”高云对市场有着自己的考量,“眼下,农场每天通过快递就能卖出千八百斤鲜食大米。每年回头客的订单都排得满满当当,不愁卖!”
不远处的李子园里,游客品尝着现摘的李子,甜在嘴里。小绥河金黄李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刘大志甜到心里:“我们的李子口感独特,皮薄肉多,还是区域品牌呢!”
如今,李子早已成了小绥河村的“摇钱树”。全村1500亩李子园,每年产量达300万斤,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栽着李子树。
每年8月初开始,李子陆续成熟,周边城市的游客都会慕名前来,李子长廊人山人海。除了线下销售,刘大志还运营起短视频平台,通过线上平台,足不出户就能把李子卖到全国各地。
“既要让地里的收成好,更要让产业路走得远。”小绥河村党支部书记曹忠介绍,“村里的种植业一直紧跟科技步伐。2023年,村里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实现了‘一地双收’,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显著提升;水稻种植采用减量增效施肥、秸秆全量旋耕还田等技术,既护了土壤又提了品质;李子种植也是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施有机肥、科学剪枝、精准疏果。”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小绥河村还把田园风光变成了旅游资源,重点开发乡村旅游。老302国道以南,小绥河村10平方公里的乡村旅游区正在逐步完善,25家民宿依水库而建。“夏可垂钓,冬可滑冰,四季都有打卡点。我们还通过‘村社(社区)联动’打通城乡供需链路,让村民们的收获不只在秋天。”曹忠望着金黄的田野,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9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