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闻随笔】
作者:陈 城
这几日,一道小学数学题引发了诸多网友讨论: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讨论的焦点在于,列式是“3×8”还是“8×3”?
在媒体报道中,小朋友写了“3×8”,却被老师判错。有老师在家长群解释道,写乘法算式,先找每份数写在前面,再找有几份写在后面。一位来自福建的数学名师表示,作为老师更希望的是,当学生写下算式时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个数字在问题中代表的含义。也有家长不解:“明明结果是一样的,顺序有这么重要吗?”
顺序是否重要?对于成年人而言,实用主义占据了主导。基于结果导向和效率优先,是“3×8”还是“8×3”变得不再重要,因为结果是一样的。
当然,让孩子们清楚数字在问题中的含义,也很重要。但有一点是成年人容易忽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语言文字能力会与日俱增,他们到时自然能够理解数字在问题中的含义。
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求知欲、探索欲最旺盛的阶段,而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的魅力远不止于加减乘除,对数学始终抱有探索之心,才能更多地激发出青少年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求知热情。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数字的含义在这一前提下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孩子总会成长,越过最基本的文字理解难关。如果在小学二年级,就用单一的标准否定孩子们的解答,会使他们感到挫败,也容易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认知偏差。
实际上,人们担心的更多是,孩子的思维是否容易在这样的框架式教学中变得循规蹈矩。对于科学、创新,人们都知道要发散思维、要敢于突破、要不拘一格。而数学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数学学习固然需要严谨,但死板的数学学习能否培养出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数学学科注重的是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正确性,是基于公理的逻辑体系。纵观自然科学领域所有猜想难题从出现到破解的过程,我们能够发现,绝大部分人的思考都是跳跃的,只有当思考完成后,相关学者才会花时间把它们转化成语言,此时此刻才需要严谨的推理。
因此,面对列式中数字顺序的争议,还是要以最大程度减少对青少年思维发散能力的限制为宜,鼓励他们先爱上数学,再探索数学,享受数学带来的喜悦和惊奇。正如教材出版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编辑室事后回应的那样:“如果学生将相同加数及其个数的位置写颠倒了,教师评价时也尽量宽松些。”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