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重庆10月13日电 记者张国圣、李宏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这是亚洲地区首次发现剑齿虎粪化石,也是全球范围内第3例剑齿虎粪化石。
距今200万年至250万年的龙骨坡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境内,198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首次发现,1985年发掘出距今200多万年的“巫山人”下颌骨化石。此后经过5轮发掘,共采集到石制品3000余件、脊椎动物化石122种。作为东亚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史前文明遗址,龙骨坡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为揭示人类发展进程、实证三峡地区百万年人类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保罗·拉米,对龙骨坡考古发掘采集到的粪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粪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有助于解读古生物行为方式、营养关系、取食习性、消化道结构与功能、寄生现象并有助于研究有机地球化学、复原远古环境等。但因为粪便往往会快速腐烂,所以粪化石十分稀有。”保罗·拉米说。
研究团队对2024年龙骨坡遗址第5次考古发掘中发现的10个粪化石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确认它们分别来自豺、鬣狗和剑齿虎。对这些粪化石的研究还表明,远古时代龙骨坡曾存在一个洞穴系统生态位,哺乳动物群在这个生态位中曾经居于主导地位。龙骨坡当时的食物链处于理想而且健康稳定的状态,食物资源充足,能够支撑物种生存。据介绍,相关研究证明龙骨坡遗址古气候适宜、古环境优越、动植物种群丰富,同时为研究远古犬科、猫科动物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与现生物种的关系提供了启示。多枚粪化石集中于同一位置,表明当时的犬科或猫科动物可能存在短期或重复进行的“厕所行为”,这一发现也为研究古动物社会习性提供了直接依据。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4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