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保障老年人“食有所依”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保障老年人“食有所依”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4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学思】

  作者:房连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需求,但对不少老年人而言,却是一道难题。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3.1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空巢、独居、高龄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部分老年人不同程度地面临“做饭难”“吃饭难”“买饭难”等问题。保障老年人“食有所依”,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长者食堂”“社区食堂”“老年餐桌”“老年配送餐”等服务模式,取得不少成效。2023年,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提出老年助餐服务进一步向城乡社区延伸,三年内实现服务上规模、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截至2024年底,全国老年助餐点达7.5万个,日均为290余万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主要经验如下:

  普惠性与精准性相结合。老年助餐服务强调低成本和价格普惠。各地普遍在场所用地、设施建设、运营补贴和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或高龄群体用餐给予定额补贴或给予一定折扣。不少地方建立了“普惠+优惠”的政策组合,实行阶梯式用餐定价。社区居民可享受普惠,特殊人群再给予定向优惠,既保障了公平性,又照顾到弱势群体。

  运营模式多样化。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目前已建成400多家老年食堂,既有政府主导建设的社区食堂,也有养老机构延伸服务的助餐点以及社会餐饮企业参与的助餐服务站。还有部分地区推出“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的服务模式。在农村地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依托幸福院等载体,发挥基层党组织、老年人协会和志愿者等力量,推行互助养老和结对帮扶。例如,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流动帮帮车”为山区困难老年人提供上门配送餐,“加双筷子”行动实现邻里就餐互助。

  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在筹资上,各地探索“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在运营上,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和购买市场服务等方式提升服务效率,引入志愿服务营造温情氛围,形成多方合力。

  数字化赋能。通过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助餐的前台智能化服务和后台数字化监管。在上海和深圳等地,老年人就餐可自主选菜、按克购买、无感支付,并对食材采购、运输、加工等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大数据还能分析老人就餐习惯,推动精准营养配餐。

  推广“食堂+”养老服务。助餐是老年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与社区老年文体活动、健康照料、老年教育等紧密联系,可以统筹规划。例如,福建各地推广“长者食堂+乐龄学堂”“孝老食堂”等模式,让长者食堂叠加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健康管理等内容,并鼓励老年人互助,开展种菜、帮厨和送餐等力所能及的劳动。这种复合功能,有助于缓解老人孤独感,提升整体幸福感。

  以上经验说明,老年人“食有所依”不仅可行,而且完全可以与现代治理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成为“民生小切口、社会大文章”。

  尽管探索不断推进,但老年人就餐保障仍面临一些现实难题。首先,资金保障不足。长者食堂普遍依赖财政投入和公益捐助,运营成本高、收益有限,市场“造血”能力不足,部分出现亏损关停,长期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其次,覆盖面与可及性不均衡。一些地区城乡差异明显,城市里社区食堂较为集中,农村和偏远地区仍存在较大缺口。再次,服务标准与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服务形式单一、菜品营养不足、不适合老年口味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最后,人员力量短缺。部分助餐点存在管理手段粗放、专业服务人员紧缺、志愿者流动性大、常态化运营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

  保障老年人“食有所依”,不仅要解决吃饭这一表面问题,更要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进行系统谋划。一要科学定位,建立分层分类的助餐人群保障机制。老年助餐兼具公益性和市场化属性,公益补助主要聚焦“吃饭难”的老年困难群体,市场化运营要靠普惠价格吸引大众,实现薄利多销可持续运转。在此过程中应精准施策,既要防止“泛福利化”免费,又要引导市场主体提升运营能力,做好监管。二要坚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多方动员。充分利用各类闲置场所、街道、村级(社区)活动中心、养老机构等设施资源,建设包含助餐功能在内的综合性养老服务点,充分调动各级组织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根据各地实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加大投入,提升覆盖面和服务质量。三要充分利用数字平台,提升服务效能。与数字社会建设同步推进,面向老年群体开发数字化配送服务平台,打通点餐、配送及补贴通道,探索“线上点餐+社区配送”“AI营养定制+居家辅餐”等新模式,利用现有的物流网络,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送餐服务。四要将老年用餐纳入社区融合发展。通过打造“邻里共餐”“康养结合”“老年大学”“老年志愿服务”等,增强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强化家庭与社会的联动。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4日 07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