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小食堂”变身“大课堂”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小食堂”变身“大课堂”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4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讲述】

  讲述人:福建省三明市民政局老龄工作与养老服务科负责人 孙招玉

  一荤两素、一主食一汤,饭香四溢的长者食堂里,老人们在享受可口餐食的同时,也在精神学堂中汲取新知、在社交舞台上绽放笑容。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民政工作的干部,我亲历了三明市长者食堂从单纯解决就餐需求到“食堂+学堂”综合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这个转变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胃,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使长者食堂成为农村和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阵地。

  长者食堂的初心是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题。我们按照不少于“一荤两素、一主食一汤”的标准配置餐食。如建宁县均口村长者食堂,老人们仅需支付3元,便能享用一顿丰盛可口的饭菜。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农村低保户等特殊困难老年群体更是可以免费就餐。

  不仅如此,市里还投入150万元建设市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研发线上订餐系统和小程序,并在“e三明”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方便民众查询长者食堂、社区助餐点、每周食谱等信息,实现老年助餐服务数字化管理和精准化结算,进一步提升老年助餐服务的覆盖面和订餐量。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饭”,他们对文化、健康、娱乐等方面有了更多需求。为此,我们积极探索“食堂+学堂”模式。在沙县区青州镇管前村长者食堂,社工们指导老人们将面团制作成精致的冰皮月饼。每周日,社工站都会在长者食堂开展活动,包括知识讲座、健康义诊、做手工、包粽子、做月饼和跳手指操等动手实践活动。

  这种“共学、共餐、共伴”的模式为老年人搭建了展示风采的舞台和交流互动的平台。此外,三明还出台了《推行乐龄学堂模式助力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多方筹集、积极整合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各项资金192万元,投入购买服务资金30余万元推动师资培训常态化。

  目前,全市已开办乐龄学堂200个,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受益老年人超过2.6万人。每年农村老年人有约25.88万人次参加学习活动。这一模式获得了广泛认可:先后获得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社区学习中心能力建设”项目。

  乐龄学堂还延伸到基层社会治理领域,成了街坊邻里议事的“会堂”。农村老年人走出家门在乐龄学堂学习的同时,化身“议事员”,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如今,走进三明市的长者食堂,你可以看到老人们在共餐后共学共伴的温馨场面。有的老人刚刚学会了写诗,有的老人则迷上了打腰鼓、做手工,身子骨更加硬朗,笑容更加灿烂……从单纯吃饭的食堂到融合学习的学堂,小食堂释放出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大能量,真正实现了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

  (光明日报记者高建进、冯家照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4日 07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