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两岸融合发展势不可挡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两岸融合发展势不可挡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4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戴少娟(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闽江学院副教授)

  展开恢宏的历史长卷,统一与融合始终是贯穿中华民族发展脉络的核心主题。在历史长河中,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始终是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因交流而亲近,因融合而繁荣。历史观照现实,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是对两岸关系发展脉络的深刻把握,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然要求,更是顺应时代潮流、增进同胞福祉的战略抉择。这条道路坚守大义,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情感与心灵,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指引,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旨归。

  基于深厚历史渊源、立足紧密现实联系、着眼未来发展愿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进入经济协同互促、社会交融互嵌、文化共荣传承的新进程。这一进程遵循大势,投射着新时代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基本逻辑,映现着新征程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框架。沿此逻辑与框架,“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理念不仅深植两岸民心、赢得两岸民意,更在创新探索和改革实践中实现了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系统构型。

  经济合作是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强大动能。祖国大陆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以及持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两岸“三链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区域经济布局的优化,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涉台经济合作园区的加快建设,促进了两岸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深化合作。各地涉台商事法律制度的完善,台胞台企权益保障协调联动机制和纠纷解决平台的建立,为台商投资兴业提供了法治化保障。两岸共通标准的研制、台湾职业资格的采认等制度性安排,消除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这些新举措、新机制促进了两岸经济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磁吸效应更加凸显。

  社会互嵌是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祖国大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两岸融合发展全过程,系统化构建惠台政策体系,清单化推动“同等待遇”落细落实。注重数字技术在两岸社会融合中的应用,数字“第一家园”服务平台的上线、“同城通卡”的推出,提升了涉台服务的便捷性,增强了台胞的融入感。以此为基础,两岸民间交流平台持续拓展,基层互动、行业对话、学术论坛等多元载体,有效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常态化的社会连接网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青年群体已然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主体,“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等活动的开展,促进两岸青年在携手实践中增进“青年是两岸融合发展关键力量”的共识累积。这些新体系、新平台在夯实两岸社会互信基础的同时,进一步蓄积起两岸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

  文化认同是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情感纽带。祖国大陆始终秉持“共同精神家园”理念,发挥中华文化在维系两岸民族认同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的征集、客家族谱的收集保护研究、妈祖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等积极作为,促进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文化传承、民间信仰共鸣,在更宽领域筑起两岸心灵相通的桥梁,不断巩固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事实。通过地方立法,推动涉台历史档案与文化资源保护法治化,用珍贵史料反击“文化台独”谬论,抵制“去中国化”等错误史观侵蚀。建好“中华文化论坛”“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等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两岸学界共同还原守护历史真相、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精髓。这些新做法、新成效不仅夯实了两岸文化认同的叙事基础,更在深层次上重塑了民族集体记忆,增强了文化归属感。

  大道之行、人心所向,势不可挡。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政策落地、制度落细、项目落实等显性成果上,更在于此举有效推动了两岸关系从走亲走近,从“合作”迈向“认同”的深层转变。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进行时”,足以印证两岸融合发展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实践路径;建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将来式”,还将证明两岸相向而行、携手并进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和伟大复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4日 05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