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心更近情更浓 共筑美好家园——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迈出坚实步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心更近情更浓 共筑美好家园——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4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十四五”铿锵印记】

  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闽台地缘相近、同根同源,两岸林学合作大有可为。期待未来两岸森林康养经验与国际先进理念深度交融,将福建各地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样本。”近日,在海峡两岸(福州)森林康养与环境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台湾师范大学永续管理与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汪静明表示。

  研讨会上,全国首个海峡两岸森林康养协同创新平台——“海峡两岸森林康养与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这一平台的成立,是助力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有益探索和务实举措,标志着闽台两地森林康养领域的合作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将为两岸生态保护、大健康产业及教育融合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从数字“第一家园”服务平台到两岸产业投资基金,从“小三通”航次加密到两岸标准共通……近年来,福建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通过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从蓝图逐步变为现实。两岸融合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示范区的示范效应正不断显现。

心更近情更浓 共筑美好家园——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迈出坚实步伐

“台北快轮”靠泊平潭港。 白志斌摄/光明图片

  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更加便利

  9月18日,清晨的阳光洒在福建平潭金井港区,“台北快轮”缓缓靠岸。这是它自2017年12月开航以来第1000航次往返平潭与台湾。船员们熟练地系缆绳、放跳板,一批原产台湾的液晶面板即将发往江苏、广东等地。

  “台北快轮”总吨位18080吨,一次最大可载运230个标准集装箱。这条航线已成为跨境商品出口台湾的重要通道——累计出口跨境电商货物总额超250亿元人民币。

  “为了更好地服务好台胞台企,平潭边检站缩短集装箱货轮在锚地等待时间,持续优化申报和通关流程。”平潭边检站民警潘龙岗告诉记者,他们实现出入境船舶手续一次性办结,平均每艘船舶手续办理可节约2小时。

  如今,“台北快轮”自平潭至台北港货运直航最短航程仅需5.5小时,实现了“海运成本,空运速度”。凭借这一优势,平潭跨境电商发展迅猛,已成为大陆对台物流重要集散中心之一。

  数字赋能,让通关像网购一样方便;而法律服务,让跨海峡权益保障无忧。在福建,台商们不再为法律纠纷头疼。如今,福建已在福州、厦门、平潭等地设立5个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台湾地区法律查明平台,还创新设立大陆首个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中心。

  不仅如此,社会融入门槛进一步降低。众多台胞加入福建省相关社会团体,一批台师在闽全职任教,高校在读台生近2200人。

  “真的要感谢福建给予我们的便利化措施,让我们能够更深入融入这里的生活。”扎根福建多年的设计师、台青曾芝颖感慨,在福建不只是办事方便,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有归属感。

  从数字政务到法律服务,从就业创业到社会生活,福建正用实实在在的便利,搭建起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四通八达之桥。

心更近情更浓 共筑美好家园——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迈出坚实步伐

在福建闽清县,“雄江有好市”夜市吸引游客品尝两岸特色小吃。 资料图片

  闽台经贸往来持续热络

  在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农汪育森站在新栽种的芭乐田里,仔细查看苗木长势。6年前,他从台南来到福清,如今已成立公司,专门引进红钻芭乐、红宝石等台湾高优品种。

  “我们在福清龙田镇流转了400亩地,已栽种100余亩,预计年底可以结果。”见记者到来,汪育森高兴地抚摸着嫩绿的苗叶说道,“台湾农业技术加上大陆的土地资源和市场,让我们看到了巨大机遇。”

  而在百里外的永泰葛岭镇,由80后台青杨棋崴投资的梅百华文化创意园同样生机勃勃。自4年前开园以来,该创意园不仅延长了永泰青梅产业链,还为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厂房建设需要电路改造,当地农业部门上门协调,不到1个月就解决了问题。”梅百华副总经理吕华伟指着正在建设的二期厂房说。

  除了台青个体的创业投资,两岸经济合作还有哪些可能?漳州以宗亲联谊开拓贸易的模式,提供了另一种答案。2024年3月,漳州王氏宗亲联合贸易有限公司在漳州台商投资区揭牌成立。这家以宗亲为纽带的企业,旨在团结漳州王氏宗亲资源,共同开拓两岸贸易。

  5个月后,该公司首批货物顺利抵达台湾,完成了首单对台贸易。公司成立后,积极申请“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中国电子口岸新用户入网”等进出口权限资质,为拓展贸易合作方式奠定基础。短短9个月,公司销售额接近3000万元,成功实现“当年成立、当年纳统”的突破,为漳州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我们主动与周边县区加强业务交流,持续深化与台商台胞合作,探索多元化贸易项目。”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在福建,各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台胞台企提供全方位支持。2025年8月,福州市推出支持建设“海峡青年发展型城市”第二批举措,包括鼓励支持台湾青年来榕创业、发放“海青新福卡”、设立“两岸婚姻家庭服务驿站”等10条具体措施。漳州南靖县作为台胞重要祖籍地,2024年成立了“台湾青年工作部”,2025年又开设“靖台青年说”学习交流平台,为靖台青年提供交流桥梁。

  这些举措成效显著,两岸经贸合作正从传统的投资贸易向更多元、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涌现出以宗亲文化为媒介、以青年交流为纽带、以农业合作为基础的创新模式。

心更近情更浓 共筑美好家园——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8月,杭台“同源共书”书画笔会在福建上杭县举办,两岸书画家共创书画作品。资料图片

  人文交流与全域融合亮点纷呈

  两岸交流不断便利,经贸往来不断增强,闽台人文社会交流也不断深化,融合发展呈现全方位、多领域特点。

  今年7月,第八届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体验营在泉州开幕,来自两岸及澳门地区22所高校的师生相聚这座世遗之城。以“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聚落文化和传统建筑”为主题,两岸青年携手开展文化交流与创作实践。

  来自台湾华梵大学的彭咏聪同学在活动中感叹:“台湾与福建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连结。能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背景的同学们合作设计一件作品,是一段很有挑战也很有趣的经历。”

  与此同时,在福建龙岩这片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文化的纽带同样紧密联系着两岸同胞。8月3日,第三届“五洲客家音”(龙岩·上杭)文化学术交流会在上杭县客家缘文化中心开幕。来自海内外的300多位客属社团代表、专家学者与客家文化爱好者相聚一起,以客家为媒,以文化为桥,共赴一场跨越山海的客家文化之约。

  “年轻人一定要认清你自己是客家人,传承我们的客家文化、客家精神,也希望这些客家年轻人发展客家的精神,遇到困难绝不退缩、勇往直前,要把这个精神传到全世界。”活动结束后,台湾客家总商会会长叶春荣激动地说。

  这两地的人文实践,正是闽台交流融合的生动缩影。通过共同的文化血脉和持续的人文交流,两岸同胞在不断增进了解、深化合作中凝聚共识,共同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书写着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与此同时,福建全域对台融合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三明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加快建设,各地对台融合实践特色亮点不断涌现。金门与厦门、福州与马祖,如今凭借“同城通卡”实现了一卡畅行。2025年上半年,福马“小三通”航线客运量同比增长52%,这条海上走廊见证着两岸同胞越走越亲的现实变化。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今年1至8月,往来闽台旅客173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6.4%;从福建口岸入境的台胞旅客67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5.5%;来闽参加各类涉台活动的台胞累计约2.8万人次,同比增长40%。闽台融合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坚定,两岸融合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福建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4日 05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