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晨曦走笔】
作者:刘 洋(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如春风化雨,为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每一位有志大学生的心中激起关乎责任、未来与成才的深切思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将是我们当下和未来要用实际行动作答的时代“考题”。
时间之河奔腾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使命和际遇,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身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浪潮中,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找到自身定位,又该如何作为,方能实现个人成才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实践证明,这种共振的实现,并非被动等待与接受,而是一场主动的奔赴与创造。这要求我们在认知、能力、品格上同步提升,锻造成为国家发展大局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欲求同频,首在识势。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识势明向,深刻体会、认识时代的脉搏与国家的需求,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碎片化的数智时代,一些大学生容易被算法裹挟,陷入学业与生活中一些琐碎的漩涡,忽略了对国家大势的关切。提升综合素质的第一步,就是要主动建构宏观的“时代感”与“方位感”。“时代感”要求大学生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深刻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什么,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科技自立自强、绿色发展等深层逻辑,思考“共同富裕”“文化强国建设”等战略目标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当个人的志向与国家航向一致时,便更有可能借助时代的力量,行稳致远。同时要建立“方位感”。个人的成功不能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将“小我”融入“大我”。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个体的奋斗,大学生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发展的广阔平台。那些攻克“卡脖子”技术的青年科技尖兵、投身乡村振兴的新农人等,都在进行识势明向、“小我”融入“大我”的积极实践。
既已“识势”,还需“砺器”。国家战略的落地见效,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根基。当代大学生当以过硬本领为内核砺器强基,用真才实干构筑起支撑国家发展的稳固构架。尤其置身于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当下,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创新加速推进。学校教的不再是“标准答案”,而是“探寻答案”的能力。大学生既要夯实专业功底,在基础研究领域摒弃急功近利,矢志追求“从零到一”的原始突破;也要锤炼数智素养,将人机协同、大数据分析、跨学科整合等能力融入知识体系。同时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批判性思维与持续学习的习惯。唯有如此,才能更有信心和能力投身国家战略大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同频共振,关键在于知行合一。成长成才不只为了个人的功成名就,更是为了在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也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今天,这种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大学生不仅要通过学术研究实现自我超越,更要主动投身到国家战略的实践中,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自我提升,正是在服务与奉献中实现的。有扎根农村、建功西部的筑梦人,有创新创业大潮中的“弄潮儿”,有科研前沿攻坚克难的开拓者,当代大学生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青春誓言。
江山代有才人出,这是一个呼唤英才、成就梦想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让我们深刻领会并积极践行来自党中央的殷殷嘱托,以同频共振的自觉,以强国有我的担当,敏锐洞察时代大势,刻苦磨砺看家本领,矢志追求崇高价值,找准自我发展的轨道,在国家发展需要的关键时刻奋力闪耀。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千万个你我都能与时代同频,与国家共振时,那汇聚起的必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的磅礴力量;而我们的人生,也必将在这伟大的征程中,绽放出最为绚丽的光华。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4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