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古韵入潮音,戏曲跨界火
——青年艺术工作者将戏曲融入流行音乐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邹晓菁
【青春如是】
一股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的潮流,兴起了。
《相思遥》《赤伶》《探窗》这些融入传统戏曲元素的流行音乐作品,在各大音乐和视频平台播放量激增,被纷纷列入播放歌单,不少网友留言:“你永远可以相信老祖宗的审美!”这种创新尝试,让古老戏曲艺术更多地走进了青年群体的视野。
在这股融合音乐的热潮中,一批青年艺术工作者以他们的才华和灵感,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通道,让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流行音乐语境中找到了一席之地。“我们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国家京剧院青年花脸演员马阿龙就是参与这类音乐作品创作的青年人之一。他告诉记者,青年艺术创作者既有对传统艺术法则的敬畏之心,又有探索各种艺术风格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他们的愿景,是传统戏曲艺术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走近广大听众,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出现的BGM(背景音乐)。
青年歌手在录音棚录制国风音乐。新华社发
师古不泥古
直到今天,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谷疏博仍记得,学生时代自己初遇戏曲唱腔流行歌曲时的情景——一次校园歌手比赛,选手在吉他弹唱中突然加入一段戏曲唱腔。谷疏博原本随着旋律摇摆的身体停了下来,似乎被那种古老的声腔迷住了。这次经历影响了她的研究方向,让她始终在思考流行音乐如何从传统戏曲中汲取营养。随着此类流行音乐作品走红,谷疏博渐渐将研究重点从“我们如何把戏曲推给年轻人”转向“年轻人如何定义自己心目中的戏曲文化”。“这场融合,就是流行音乐吸收传统戏曲的艺术精髓并化而用之的过程。”谷疏博解释道。
“作为戏曲从业者,希望找到一种方式将传统艺术与流行文化相结合。”马阿龙讲述融合创作初心时回忆道,2020年,收到广东粤剧院青年编剧冯敏仪的合作邀请,他们与音乐人合作了一首融入戏曲元素的歌曲《风月》。
那次合作,马阿龙感受到流行音乐的创作者对戏曲专业的尊重与渴求。“他们希望表演能增加底蕴,也希望从我们身上学到传统艺术的精神。”马阿龙认为,这个门类的作品良莠不齐,有成功融合、词曲讲究的精品,也不乏无病呻吟、“夹着嗓子唱”的“流水线之作”。自己作为专业的青年戏曲人,应当主动担当提升行业作品质量的责任,让更多人听到优质的融合作品,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
一些人认为,就算融入戏曲元素,这些音乐没有板眼,算不得戏曲。在冯敏仪看来,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的目的,并非将流行音乐改造成符合戏曲唱腔标准的音乐。冯敏仪曾看到有位网友私信:“听过《风月》后,特地和家人去剧场观看京剧。”她认为能有这样的效果,说明大家的努力有成效。冯敏仪说,未来希望尝试用更多方法,把戏曲元素融入青年人青睐的文化生活。
从舞台到讲堂,从理论到实践,不少青年艺术工作者殊途同归地选择了这条道路。他们的初心简单而纯粹:因为认同,所以传承;因为热爱,所以创新。
如今,戏曲正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形式进入青年群体的文化生活。图为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庆演走进北京大学。新华社发
坚守不保守
在这些年轻的创作者看来,将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创作时,不能摒弃传统艺术的基本法则。”马阿龙在参与歌曲《风月》的创作时深有体会。他认为,戏曲讲究板眼,而流行音乐通常更追求律动,如何将两者协调统一,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面对《风月》的开场念白“一樽清酒还酹,金戈铁铎,白骨嵯峨”,马阿龙脑海里蹦出了京剧《霸王别姬》中的角色项羽。“自古英雄争何事?古来沙场几人还?”歌词基调与《霸王别姬》的氛围何其相似!于是,马阿龙运用花脸念白的哭腔念出这段独白,通过节奏和韵味变化展现人物内心的波澜,营造悲壮氛围。
“感情先声夺人,浸染听众耳朵。”有乐评人认为,戏曲技巧的运用,让作品既保留了戏曲韵味,又符合流行音乐的审美需求。
作为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谷疏博在与众多艺术创作者的交流中逐渐认识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通常就在那灵光一现、“感觉对了”的瞬间。
一次,谷疏博和一位年轻创作人探讨国风音乐的韵味,她试图用学术语言分析某个转音的处理。对方边挠头边笑着说:“创作的时候不会想那么多。老唱段听多了,抓住那个‘劲儿’,把它化到旋律里,感觉就对了。”这句“感觉对了”,让谷疏博思考良久。她坦言,学者往往习惯于建构体系、总结规律,但创作者们往往靠艺术直觉去捕捉戏曲中本真的特征。“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反而能促进创作者寻找其与流行音乐的共鸣点。这就是‘感觉对了’的时刻。”她说。
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宣传推广曲《方少年》的创作中,这样的艺术直觉就帮助冯敏仪找到了创作起点。“要体现岭南文化特征,又要有迎接各地运动员的包容性。”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下,冯敏仪立刻想到了融合式的表达方式:粤方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粤剧演员与音乐剧演员、传统曲调与说唱……这些融合,展现了她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独到理解,让《方少年》成为不少来客感受岭南文化和粤剧艺术的一个窗口。
国粹成国潮
“刻在骨子里的戏曲DNA动了……”每次看到作品留言区的评论,谷疏博都会感到振奋。在她眼中,这是年轻的“网生代”用自己的方式向古老艺术致以敬意,“这是一种超越理性分析的、源自血脉和文化基因深处的共鸣”。
一位学生的观点给谷疏博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祖辈那里,戏曲有严格范式,而我们歌单里的融合歌曲随意很多,可以和好友在线分享,也可进行二次创作。这种参与感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谷疏博认为,年轻一代更愿意改编、再创造,青睐那些能与当下生命体验共鸣的文化形态。
2021年,冯敏仪为电影《白蛇传·情》创作了推广曲《待你归来》。她将粤剧唱腔与粤语流行歌交融起来,构建了四个角色:戏里的白素贞、戏外的白素贞、千年前的许仙、已轮回转世的现代人“许仙”。歌曲里,时空交织,角色相互对话。
歌曲视频在视频网站播放后,很多网友留言“听哭了”。粤剧唱腔唱出了白蛇千年等待的哀婉,流行音乐的唱法唱出了许仙在千年后对这段爱的回应。“我在创作这首歌时,正是让粤剧传统唱腔和粤语流行歌去代表跨越千年的爱意交流。因为爱的主题古今相通,所以观众能懂。”冯敏仪说。
这些青年艺术工作者试图用他们的实践告诉所有人:传统文化从未远离,它正以不同形式,继续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他们希望经自己的手,能让古老艺术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完成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佳话。
马阿龙告诉记者,无论是传统的戏曲还是当代流行音乐,其实都是以一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通过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传统戏曲正在这个时代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实现由“国粹”走向“国潮”的蝶变。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4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