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大思政课”这样上系列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李丹阳
“王老师,我们在西藏过得特别好,请学校放心!”手机里,听着2025年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的两名学生充实的近况,首都师范大学团委书记王洵心底一阵翻涌:昔日在校园林荫下扑腾的雏鹰,已在高原展开双翅翱翔!学校“大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关键成果,在西部大地得以检验。
今年夏天,1200余名西部计划服务西藏专项志愿者于拉萨集结出征,首师大学生王蕾青、刘璐都在其中。
美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王蕾青已是第二年报名西部计划了。大二时,这位上海姑娘因旅行爱上了西藏,从此自学藏语。卫藏方言、康方言(康巴话)、安多方言,一学就是3年。
如果说学藏语源于兴趣,那么,那件藏袍则直击情感。
在山南洛扎的一间家庭旅馆,藏族老板听见一个汉族小姑娘说着一口流利的藏语,大为感动,执意不收王蕾青的住宿费。惦念着这份善意,时隔半年,王蕾青趁暑假带了些京味儿糕点,专程去探望老板。这回,老板一家子人都和她处成了朋友,他们不仅热情邀请她共度下一个藏历新年,还亲手为她缝制了一件精美的藏袍。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是个过客。”王蕾青在西部计划报名面试时这样告诉面试官,“我想真正走进这片土地和了解这里的人。”
然而路途也有波折。本科毕业时,赴藏计划眼看要达成了,却因不了解研究生入学资格保留政策而遗憾止步。今年研一刚读完,系统里残留的旧报名信息没有及时清除,又耽误了时间。当得知学校仅有的一个西藏专项名额已满时,王蕾青躲在楼梯间里扼腕叹息。
“我想回去!”她对老师动情诉说苦学三年藏语的初心,“去那片给予我温暖的土地,用我所学,讲述那里真实的故事,呈现藏族同胞火一样的热情!”这份源于亲身经历、饱含深情的热望,打动了校团委干部。王洵和干部于一璐多次跟西部计划北京项目办协调争取,等了几个月,终于等来了又一个珍贵的名额。
“这次服务是在宣传部门,正合我意!”得偿所愿的王蕾青激动不已。
政法学院2015届硕士毕业生刘璐,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可她心底隐隐萦绕着一个声音:“走出去,用所学真正帮助他人。”得知西部计划招募时,这声音瞬间变得清晰响亮。7月22日,她作为学生代表在北京市西部计划出征仪式上发言,随后跟随大部队登上了进藏列车,四十多个小时一路西行。
“车上几乎全是参加西部计划的学生,志同道合!”刘璐回忆,火车熄灯后,同车厢的伙伴仍在兴奋地传递着印有“奔赴山海”字样的旗帜,互相签名留念;停靠青海西宁站时,大家临时起意去月台合影,天南地北的年轻身影簇拥在一起,笑容绽放在高山峡谷的背景中……
“这是属于我们的信仰之路!”刘璐借用培训期间老师讲授的“走上信仰之路”一课抒发心得,“信仰不是悬浮的口号,而是无数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在这片高天厚土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路。”
“西部计划绝非一个普通的派遣项目,它是我校共青团引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实践课堂。”王洵介绍,几年来,西部计划得到各方重视,学校组建工作专班做好动员和服务,校园里“到西部建功立业”的浓郁氛围日渐形成。“我们对报名学生‘一人一案’,一对一进行两轮以上细致沟通。”王洵说,“像了解自家孩子一样,精准把握他们的意愿、特长与顾虑,为他们明晰政策、落实去向,力求将最合适的种子匹配到最需要它的土壤。”
正是这份细致入微的工作,支撑起令人振奋的数字:今年首都师范大学全校共有300余名学生咨询,169名同学填写报名系统,最终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环节,70名学子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人数达到去年的2.6倍,位列北京高校榜首。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4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