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植根人民沃土 茉莉香飘世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植根人民沃土 茉莉香飘世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4 05: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植根人民沃土 茉莉香飘世界

——原创话剧《大众的团——人民的〈茉莉花〉》演出札记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倪昊麒

  1959年,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舞台上,源自南京六合地区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一次响彻世界。这首走向国际的经典旋律承载着一段烽火岁月里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淬炼艺术的传奇。江苏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原创话剧《大众的团——人民的〈茉莉花〉》日前在南京紫麓雨花梦想剧场演出,以“戏中戏”结构,揭开《茉莉花》从民间小调走向世界舞台的创作内情。

植根人民沃土 茉莉香飘世界

原创话剧《大众的团——人民的〈茉莉花〉》剧照。褚满康摄/光明图片

  话剧采用时空交织的套层叙事。外层呈现1959年音乐家何仿在维也纳奏响《茉莉花》的历史场景;内层回溯至1942年,讲述年仅十几岁的少年何仿作为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文艺兵,深入六合民间采风,聆听民声、记录民韵的故事。从“鲜花调”到《茉莉花》,两层时空彼此呼应,展现文艺工作者如何在战火和敌人的生死考验中扎根人民,在文化抗战中促使民族文化焕发生机。

  “我们基本上每年都会做一部剧,讲述南京的人和事。”编剧冯勉回忆创作初衷时表示,“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何仿同志所在的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成立85周年。《茉莉花》这首曲目的由来一直没人写,我们就决心把它做出来。”这部话剧的诞生本身,即是对历史与人民文艺的致敬。

  “大众的团,大众演,大众看”,舞台上掷地有声的台词精准地概括了“大众剧团”的根本属性。剧中设置“徐杆子”这位民间艺人作为关键人物,正是“人民性”的生动体现:起初,他因市井琐事与“大众剧团”产生龃龉,后来却在危难时刻毅然选择与剧团同仇敌忾,不仅凭借其深厚的戏曲功底帮助剧团破解危机,更将“鲜花调”倾囊相授。

  “‘徐杆子’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民间艺术家。”冯勉特别强调,“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茉莉花》。值得一提的是,他确实是当时一家民间戏班的‘台柱子’。”

  为使“人民性”主题更能直抵观众内心,引发共鸣,话剧在艺术上精心淬炼。在内容挖掘上,创作团队深入历史细节,抓住了关键的历史线索——1942年新四军在六合地区开展经济工作,深刻揭示了党及其领导下的文艺团体与人民同甘共苦的血肉联系。文艺创作与人民生活、社会变革紧密结合,这正是“人民文艺”的本质要求。

  在舞台呈现上,导演刘亚囡说:“为实现自由场景转换,适应不同剧场尺寸,我们设计了可移动轨道的车台,并结合多媒体技术,构建了一个可伸缩、自由组合的、宛若吴冠中画作的‘江南’。”通过虚实相生的动态舞台,剧作实现了1942年市井街巷与1959年国际舞台之间自然流畅的时空流转。

  该剧艺术总监、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向民进一步阐述了作品的艺术构思和情感表达。他表示:“创作团队不仅在书斋里做了大量翔实的史料研究,更多次到六合进行深入的采风,向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学习。这些素材最终沉淀为舞台上的生动细节,譬如剧中融入了地道的六合方言,甚至呈现了猪头肉等地方名小吃,观众看到这些元素都会心一笑。”李向民总结说,“这出戏就像剧中的豆腐坊,从民间生长出来,自然贴近百姓生活,讲述人民自己的故事。”

  从江苏乡村到世界舞台,《茉莉花》的蝶变印证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文艺必须扎根人民,与当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形成跨越时代的互文。当脍炙人口的旋律再次响起,话剧《大众的团——人民的〈茉莉花〉》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响,更邀请当代观众共同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让更多《茉莉花》从人民沃土中绽放,并香飘世界。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4日 09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