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高水平开放绘就合作共赢新图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高水平开放绘就合作共赢新图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7 02: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特别关注】

  作者:顾 严 刘凡熙(分别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一部主任、研究员,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的战略部署,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继承发扬,也充分彰显了维护全球经济秩序和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大国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五五”时期做好对外开放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持续加力,寻求更大突破,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掌握开放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是我国赢得经济发展主动、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关键一招。从国内看,通过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能够倒逼国内制度改革与产业升级,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国际看,自主开放兼顾“中国之需”与“世界之盼”,既能满足我国产业链升级对高端要素的需求,也能为各国提供稳定的市场机遇。

  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379项制度创新成果,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202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仅一年多时间就有力推动80条试点措施基本落地,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供了“自贸方案”。“十四五”期间,海南自贸港建设从“顺利开局”到“成型起势”,进入即将“全岛封关运作”新阶段,目前各项封关运作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此外,免签红利持续释放,目前我国已与29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对47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入境,2025年前三季度免签入境外国人同比增长48.3%……这一系列务实举措在释放市场活力的同时,向世界传递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强烈信号。这种“主动开放”而非“被动适应”的姿态,使我国在全球治理中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参与者”转变,为多边贸易体制注入新动能。

  “十五五”时期,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一是要深化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推动扩大电信、医疗领域的开放试点,稳妥有序扩大教育、文化领域自主开放。二是要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进程,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标准合作等领域积极纳入高水平经贸规则,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三是要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大力度的制度型开放试验,加快试点措施复制推广,支持各自贸试验区因地制宜推进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建设贸易强国的强大引擎

  当前,全球贸易格局呈现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趋势,传统贸易模式面临挑战,唯有通过创新才能提升贸易的质量与效益,增强国际循环的活力与韧性。同时,贸易创新能够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让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联动。

  “十四五”时期,我国外贸体量持续扩大,货物贸易规模连续跨过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2024年达6.16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4%,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创新加速,首次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2024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额较2020年增长38%,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增长近四成。同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2.7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67%。深圳集聚12万跨境电商卖家,吸引全球4/5顶级平台布局,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数字贸易生态。

  “十五五”时期,要坚定不移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一是要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积极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支持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二是要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三是要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有序扩大数字领域开放,深化数字贸易国际合作,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四是要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加大力度扩大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对提升消费、调整结构、发展经济、扩大开放的重要作用。

  构建全球要素配置体系的关键纽带

  吸引外资能够带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助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对外投资则能推动我国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十五五”时期,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协同发力,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既看GDP也看GNI”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

  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双向投资规模超2400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共建国家投资达1600亿美元,共建国家对华投资超800亿美元。2024年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压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十四五”时期,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7200多亿美元,新设外企24万多家,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超过1/3,汽车、医疗健康、电子信息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在华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明显增多。事实充分证明,投资中国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2025年初,德国大众与小鹏合作建充电网络、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在江苏盐城投建绿色甲醇项目等案例,印证了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十五五”时期,要坚定不移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一是要优化外资发展环境,落实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持续擦亮“投资中国”品牌,高标准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二是要提升对外投资质量,完善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拓展全国境外投资管理和服务网络系统功能,提高境外投资管理便利性和有效性。三是要创新投资合作模式,鼓励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加大对上市公司、境外基金和投资机构等的宣介力度,引导更多优质外资长期投资我国上市公司。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需要,也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大计。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打破地缘政治壁垒,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与人民“心联通”,成为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2021年至2024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从2.7万亿美元增长至3.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7%,这一增速在全球贸易低迷背景下尤为亮眼。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成为稳定全球供应链的“钢铁驼队”。2025年2月,天津港一次性装运超4000辆国产汽车出口海外,彰显了“一带一路”贸易通道的枢纽价值。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了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

  “十五五”时期,要坚定不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是要加强与共建国家战略对接,继续深化与共建国家经济发展领域经验交流,共同建设好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立体互联互通网络,聚焦卫生、教育、环保、减贫等领域,推动更多惠及当地、造福民众的项目落地,更好促进共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务实合作,更好发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重要贸易通道作用,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提质升级。三是要拓展绿色、数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加快推进创新、数字、绿色、健康、冰雪、空中丝绸之路等建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十五五”时期我们不断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根本遵循。通过自主开放破局、贸易创新赋能、双向投资互促、“一带一路”提质,中国正以开放合作的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开放不是“零和博弈”的单方获利,而是“正和博弈”的共同繁荣,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为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7日 12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