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母亲河复苏带来的启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母亲河复苏带来的启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9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罗贤宇(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日,水利部发布,自2022年启动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以来,截至2025年9月底,88条(个)母亲河(湖)复苏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效。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河孕育民族文化,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为农业、工业和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水源。因此,我们应凝聚合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动母亲河复苏,让更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推动母亲河复苏不仅是我国江河保护治理成效最生动的注脚,更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具体实践。2022年以来,我国母亲河复苏工作取得新进展,陆续出台《母亲河复苏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为推动母亲河复苏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黄河实现连续26年不断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重大成就,长江干流已连续5年保持Ⅱ类水质,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华北明珠”白洋淀连续7年平均生态水位保持在7米以上,水生态状况持续向好,京津冀地区102眼干涸的泉眼实现复涌,这些亮眼成绩彰显母亲河复苏的生动实践。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破解母亲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是根本基础。近年来,各地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贯彻落实《节约用水条例》,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在黄河、海河、辽河和西北地区内陆河等流域推进深度节水控水。全面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工业、农业和生活节水力度,倒逼产业深度节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构建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推进流域区域地表、地下可用水量确定,提升水资源监测计量水平,强化取用水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逐步压减河道外不合理用水。“十四五”期间,全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论证审查,累计否决河道外取水项目3000多个,累计核减取水量140多亿立方米,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000亿立方米以内,不断提升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

  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优化水资源配置是均衡水与发展的关键措施。近年来,国家、省、市县级水网建设得到加强,南水北调等一批大型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持续开展,“二纵六横”水资源配置格局得以构建,多水源联合调度机制得到强化。通过实施统一调度和管理,断流百年之久的京杭大运河已连续4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2025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任务顺利完成,截至今年7月,各补水水源累计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补水7.88亿立方米,完成计划补水量的142%。断流26年之久的永定河已连续5年实现全线贯通,漳河多次实现全线贯通并经漳卫新河入海,黑河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1年不干涸,西居延海近5年来首度进水,再现生机。

  只有不断提升流域内生态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让母亲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国明确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主要目标,系统部署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等任务。要坚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和流域系统治理,强化河湖长制,建立流域治理的联动机制,形成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整体合力,保障江河湖泊生态流量,实行通水于河,强化水源涵养能力,推动实现流域生态功能的全面提升。持续开展河湖生态补水和水系连通,结合河道整治、疏浚、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推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修复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经过系统治理,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连续两年超过90%,珍稀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量较2015年减少83.5%,超采区面积减少29%,京津冀治理区浅层、深层地下水水位较“十三五”末分别回升3.29米、7.67米。

  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未来,应锚定“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的建设目标,深入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推进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节水优先方针,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大力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推动河湖生态保护修复,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9日 11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