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代艳丽(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近期,由教育部、中央网信办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活动正在进行,全国多所高校师生踊跃参与,以网络文章、优秀微课、“AI+思政”作品等方式为创新网络育人机制,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供给提供了积极助力。当前,数字化浪潮加速涌动,网络空间正成为思想交锋与价值竞争的前沿阵地。要让主流价值在网络空间中真正生根,须构建可见、可触、可循的网络育人体系。
“十四五”收官之际,我国网络治理体系取得了历史性成效,“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常态化推进,网络主流舆论更加壮大,正能量内容持续扩散。同时也应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精准触达和有效转化仍存在可提升的地方。比如,一些思想内容的传播难以契合青年群体的表达方式和心理特点;部分平台仍存在“以流量为纲”的导向,优质思想内容在算法竞争中被动削弱。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表达与精准传播,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关键命题。
推动思想传播的精准化、智能化转型是网络育人的核心。应顺应信息传播场景化、智能化趋势,构建国家级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内容体系,建设权威、开放、共享的云资源库。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用户画像和大数据分析,实现思想内容的分众推送与精准触达。让青年在网络首页、短视频、社交话题中“看到”有温度、有逻辑、有信念的思想表达。同时,推动平台算法从“流量逻辑”向“价值逻辑”转型,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推荐内容,让算法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放大器”。例如,清华大学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虚拟仿真实验课”的形式开展教学,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装置让学生置身于现场,并借助大数据平台追踪学生体验路径、情感反应与认知提升情况,为后续推荐教学内容提供算法支持。
只有压实平台责任、凝聚社会合力,才能让网络育人中的思想传播真正实现可追踪、可持续、可评价。应充分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建设“网络思政工作室”“数字青年课堂”等新型育人平台,形成一批兼具思想引领力与感染力的网络品牌。加强主流媒体的丰富优质思想内容供给,善用短视频、互动话题、沉浸叙事等新形式,使主流思想主动进入算法排序。例如,在教育部推进的“学术MCN机构”建设项目中,相关高校联合知名专家学者与新媒体团队搭建内容平台,为国内中西部地区师生提供与更多优秀学者直接对话的网络课堂和微视频,既实现了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破圈”传播,也通过粉丝社群运营、互动直播、线上问答等形式增强了青年参与感与平台黏性。
不断完善人才与机制保障,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更好促进网络育人的系统化建设。可探索建立“网络思政导师”制度,吸引优秀教师、青年典型与网络红人参与思想内容创作与传播;完善内容评价与激励机制,将网络思想教育的传播力、影响力纳入考核指标。推动各地相关部门形成协同机制,打通思想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网络育人的体系化、专业化、常态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数智社区”建设即是典型实践。该校通过建设“数智辅导员3.0平台”、推出“沉浸式党史课”“数字书签”等项目,把网络育人与社区育人深度融合,将成效纳入学生成长考核体系,从机制设计、人才支持与技术应用三方面实现了育人的可持续追踪与反馈闭环,成为网络育人的生动样本。
“十五五”开局之年,网络育人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它不仅是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的重要路径,还是巩固国家安全屏障的重要抓手。唯有让思想教育做到“网民愿看”,表达方式“青年共情”,传播路径“可持续”,才能在亿万网民心中筑起有温度、有信仰、有力量的精神家园,为构建清朗网络生态、守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注入持久动能。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30日 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