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架起古今学术桥梁——读《礼治三千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架起古今学术桥梁——读《礼治三千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30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任 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顾涛教授的新著《礼治三千年: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以下简称《礼治三千年》),立足于深厚的经史传统,对中华礼治体系展开了兼具现代学理深度与历史纵贯性的系统阐释。其副标题“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清晰彰显了作者承前启后的学术追求与融通古今的治学视野。

  尽管该书由作者多年论文结集而成,其问题意识却一以贯之。正如作者所喻,其立意在于“在两大学术传统的大峡谷间架起一座桥梁”,即通过现代学术话语,将古代经典著述中蕴含的思致脉络与制度意蕴加以推演与彰显。贯穿全书的核心议题,正是如何实现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与接续发展。这一核心关切,使得分散的篇章凝聚成有机的整体。

  礼治传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通过不断地因革损益,逐渐积淀为中国社会深层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展现出其韧性与适应性。

  在具体研究路径上,顾涛教授展现出独特的学术个性。他自述其治学路径由小学而经学而史学,广泛涉猎人文社科多领域。全书四编围绕现代家庭婚姻、社群乡里、风俗法度等议题,审慎穿行于经史典籍之间,展现出从现实问题出发的智识探索。作者强调,“礼”作为包罗万象的复合体,急需纳入现代学术体系中进行整合性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提出“礼学”研究不应止步于表层的礼仪考察,而应深入其背后的制度逻辑与社会机理。他将礼学喻为一座冰山:礼仪仅为水面之上的可见部分,真正的学术目标在于深入水下,探析其深层机制与逻辑。这一研究方法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突破仪节与法条的表层,逐层深入揭示其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与逻辑。

  这种由点及面、贯通古今的深入剖析,始终依托于一个广阔的研究视野。在思想史与制度史交织、政治史与社会史并进的框架中,《周礼》《通典》《史记》等经典中的疑难问题得以层层剖析,礼制演进中的“蝉蜕化”“鸠占化”等现象亦获得清晰阐释。

  《礼治三千年》在理论方向上标举“法理”,而其所论法理乃是能与礼治传统相接榫的广义法理,涵括政治理论、社会理论、经济理论、文化哲学等多维内容。正是在此广口径下,我们方能充分理解前辈学人对现代学术奠基的贡献——他们通过审慎辨析中国礼法传统与外来政法思想的异同,开启了经世传统初步的社会科学化。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30日 14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