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花里的麦香与月光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花里的麦香与月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31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经典漫步】

  作者:沈俊峰(中国作协会员)

  观赏一朵花,却分明闻到了麦香,看到了月光,这样的感受新鲜而奇特,令人兴奋。这朵花便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小说《海浪》。

  意识流小说以前读过,不是那么喜欢,比如《尤利西斯》,看得晕,没法深入,于是浅尝辄止。倒是《喧哗与骚动》在脑海里留下了万花筒一般多彩而细碎的记忆,有的记忆还很深刻。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大概与其成长经历有关。从文化荒漠走出来的一代人,似乎对故事本身有天然的亲近感,极易被情节所牵引。《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水浒传》《静静的顿河》《罪与罚》《永别了,武器》等等,其语言、情节和无与伦比的文气都让我难以罢手,读来仿佛漂浮于长河般的人世,颇有荡气回肠之感。这就好比面对大鱼大肉时的大快朵颐,有梁山英雄的豪情和气概。

  如今年龄渐长,就如饮食开始追求素淡一般,我被《海浪》这样的文字所吸引。这部小说打破传统叙事模式,采用乐章式结构,每章以描绘自然意象的散文诗作为开场,六个没有姓氏的人物通过内心独白展现各自的生命历程。全书没有顺畅、丝滑的情节,甚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但是读下去也不觉得晦涩。读《海浪》,需要调动所有的情,全神贯注,进入小说,去联想、生发。伯纳德、苏珊、罗达、奈维尔、珍妮和路易斯的心性、情感、经历以及周遭的景致,都饱满地呈现于眼前。

  小说是可以这样写的。对小说颇有研究的一位作家朋友提醒我:别忘了,作者可以邀请读者参与创作,完善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轨迹图。是的,这正是阅读《海浪》的奇妙之所在。

  文字弥漫着散文与诗的品质,像某种韧性十足而又香甜的食物,细细咀嚼,那滋味在口腔里扩散,随之而来的是观光赏景时的悠然。又像是在轻盈的背景音乐中,品味干红、咖啡或香茗,读到热闹处,身体竟微微发热。和过去读到的那些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鲜明的作品不同,此时面对的是月光下的和风细雨、波光粼粼。这是小说,却分明是如繁星一般闪烁的散文和诗。

  伍尔夫说,这样的小说,“将用散文写成,但那是一种具有许多诗歌特征的散文。它将具有诗歌的某种凝练,但更多地接近于散文的平凡。它将带有戏剧性,然而它又不是戏剧。它将被人阅读,而不是被人演出。”这种“表达个人的心灵和一般的观念关系,以及人物在沉默状态中的内心独白”,值得细细品味。恰如燃一炷精心调制的香,你会被那种自由自在的散淡所感染。

  译者曹元勇先生说,书中的人物“只是一些没有躯壳的幽灵,一些抽象的、作者借以抒写生活感受和人生实质的传声筒”,借以“揭示人生瞬间的深层内蕴”,真是一箭射中靶心。

  《海浪》里的文字,诗化的段落和句子比比皆是:“我原来的那种冷漠心情,我那茫然的眼神,我那睁得像梨子似的、能够看见草木根部的眼睛,现在我都已失去了”“我被人追随着穿过森林。一切都令人销魂着迷,一切都在夜间发生,成群的鹦鹉尖啼着在树丛中穿过”“我们不得不像鱼似的跃出水面。但是无论我们跳得多高,最终我们还是又坠落到那潮流里”“我的身体变得完全像流动的液体,只要用手指头碰一下,就会化成一滴饱满的水珠,越来越大,颤颤悠悠,闪闪烁烁,在狂喜中滴落”……

  生活是多元的,阅读的体验也应该是多元、多彩的。读《海浪》这样的作品,可以让置身于嘈杂世界的我们,获得心灵的平静。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31日 15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