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31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思践悟】

  作者:苏熹(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和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加快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当前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国家实验室体系是国家为了在关键科技领域实现突破而构建的战略性、网络化科研组织生态。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支撑,也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基石,更是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提供战略支撑。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是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大隐患。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家实验室体系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筑牢国家安全的技术根基。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在于对颠覆性技术的掌控。国家实验室体系能够面向长远未来,在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领域进行前瞻布局,塑造未来国际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建设好国家实验室体系能够让科学家在长周期、稳定的经费支持下,潜心研究需要长期积累、高风险、高回报的重大科学问题,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传统的科研力量分散在高校、科研院所,往往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消耗等问题,难以形成合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通过多学科交叉、大团队协同,能够打破创新平台的资源壁垒,整合优秀科研团队和资源,将科研成果快速推向应用,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提升国家科技实力。通过稳步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增强体系化攻关能力,围绕科技创新主线任务,推动有组织、建制化、体系化的重大科技创新,能够更好地支撑国家战略发展,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需求。

  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产生的突破性科技成果能够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和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装备、量子信息、纳米材料等,这是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国家实验室体系的不断完善,能够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持久动力。此外,国家实验室体系开发的高新技术能够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国家实验室体系拥有强大的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能够打造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促进人才按需合理流动。在承担重大任务的过程中,国家实验室体系围绕特定研究方向组建跨学科团队进行攻关,能够培养具有集体攻关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团队、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以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流的科研装备、开放共享的学术氛围,能够在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强化顶层设计,协同布局。发挥党和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采取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统筹布局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建设,形成梯次联动、功能互补的国家实验室体系。一方面,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建设既要对标世界一流实验室,借鉴发达国家实验室建设经验,又要符合中国自身特色。另一方面,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推动实验室与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紧密合作,形成开放共享、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中,应探索建立适应国家重大目标和战略任务需求的新型运行和管理机制,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方面出台改革举措。如:实行实验室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赋予实验室在科研选题、技术路线、经费使用、人才聘用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前沿基础研究、重大应急科技任务中,建立跨学科大团队协同攻关机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组织模式;实施动态管理与评估,建立“进退”机制,根据定期评估结果对各类实验室进行动态调整;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和研究项目,实行差异化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

  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以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为引领,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体系和大科学装置集聚优势,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打造战略科学家队伍,培养具有前瞻性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培育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为国家储备具有潜力的后备科研力量。同时,不断优化与国家实验室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发展和遴选机制,实行一系列配套政策。如实施战略科学家负责制,建立与成果、贡献挂钩的人才评价与激励制度,设立国家实验室博士后专项;等等。

  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同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共同开展原创性研究,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投入的基础研究格局,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运用好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同行业头部企业开展长期性合作,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破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平台的资源壁垒,以联合攻关、技术委托、设备租赁、人才培养等模式,补齐企业在硬件设施与人才储备方面的短板;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把科研产出直接转变为产业动能,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重要通道。

  展望未来,一个布局完整、运行高效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必将肩负起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者”的时代使命,成为汇聚一流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柱,有力支撑和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31日 06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